千年元旦,百年春节

阏逢敦牂(文)

 

中国人对春节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其它节日。自古,尊天地、敬鬼神、祀宗祖、拜父母、亲师长、善兄弟的传统,使得岁末年首充满了和睦、安详、欢喜的气氛,上至王侯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慎终追远”,祈愿四季平安。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春节把对未来的期望融入到各种形式的风俗之中,以盼“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

 

几千年里,中国人对时令极为重视,《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风俗也随之形成,并且独具鲜明特色。“岁且更始,时乃日新。”因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变,特别是近代对历法的更改,传统节俗早已改头换面,并添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旧元旦

 

说到元旦,是个容易让人搞不清楚的概念。现在我们说的元旦不是中国传统的元旦。

 

元旦在中国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元旦在过去是指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起源历史悠久。公元前2000多年,舜把祭拜天地的这一天定为岁首,叫元旦,所在的月份叫元月。元月和正月也有区别,夏朝时元月为正月,商朝时腊月为正月,秦朝时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朝,汉武帝觉得太乱,令造“太初历”,规定以元月为一岁之首,即正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所以,中国传统习俗的过元旦,是指过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一。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公历和农历两个“年”,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古今春节

 

要说清春节也是件复杂的事儿,因为当今春节的含义与中国传统的春节的意义是不同的。

 

1914年以前,春节的概念大致有两个,一是指春季,《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二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宋·尤袤《全唐诗话·王起》:“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

 

1912年,孙中山废除旧历改用公历,同时用民国纪年,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1913年7月,当时北京政府的一份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只批准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所以,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不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而是在民国时期。

 

季冬腊祭

 

无论旧时元旦还是新时春节,中国人都要过年。一般来说,从农历的腊月初八开始,中国的很多地方就开始过年了。

 

腊就是祭祀,中国人的祖先每到十二月份要进行祭祀,所以十二月也叫腊月。祭祀的这一天叫腊日,祭祀的对象是祖先和神灵。腊日有很多称谓,《礼传》说,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先秦时期的腊日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腊月初八成为了重要的纪念日,《法苑珠林》:“如《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师,六师不如,投水而死。仍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也。”’今腊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经文。”据此,腊八即为佛降服外道日。另有一说认为,腊月初八为佛祖释伽牟尼的成道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要纪念佛祖成道。到了南北朝以后,腊月初八逐渐成为腊祭的重要日子,腊日也就固定在这一天了。

 

移风易俗

 

传统过年一般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九,这期间要过小年、祭灶、除夕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贴年画、守岁、放爆竹、拜年,喝腊八粥、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吃春卷等等。各种习俗依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而各有特色,丰富多样。我们的先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呢?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迩。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到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很显然,从古时至清朝,人们一直把祀神祭祖作为过年的重要内容。

 

如今,春节保留了过去的一些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电视台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外出聚餐或旅游等等,在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再去探究为什么要过春节了。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已经非常熟悉公元纪年体系,这一带有浓厚西方宗教色彩的历法,是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的,以耶稣诞生年作为公元1年,以此为基础的节日习俗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由于中国传统历法的废除,人们在不经意间,很容易就将传统文化的核心当做“封建迷信”随意剔除了,如此,貌似繁荣的节俗背后,可津津乐道的东西越来越少,辉煌的历史被越来越莫名其妙的传说取代。作为中华先祖的后裔,我们真应该反思一下,特别是在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一即将到来之际,不妨追念一下我们的祖先,对未知生起敬畏,并以恭敬之心,至诚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