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执信牺牲,我失去了左右手

1921年1月16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朱执信下葬广州东郊驷马岗(今先烈路),中山先生步行扶灵送葬,极为哀痛。

 

执信中学(图—现代的)

执信中学(图—现代的)

 

在广州市越秀区繁华的执信南路上,有一所执信中学,它是广东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这间学校的卓越声名,一方面来自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执信中学是中山先生为了纪念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朱执信(1885年—1920年)而创办的,今天它校歌的标题还是:“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

 

朱执信

朱执信

 

1920年,朱执信赴东莞虎门调解驻军与东莞民军的冲突,突遇变故,被乱枪击中,不幸殒命,年仅35岁。孙中山得知这一消息说:“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评价他是 “革命中之圣人”,“我党失此长城”。革命同志更是慨叹:得一广东,失一执信,不合算,不相当!朱执信为什么获得了孙中山先生及革命同仁这么高的评价呢?

 

赴日留学  追随中山

 

朱执信祖籍浙江萧山,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书香门第。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官费赴日留学,那批赴日学生里还有胡汉民、汪精卫、古应芬等人。在日本,他初识孙中山,他认为同孙中山确立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才是正确的救国之道,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朱执信全身心投入其中,追随中山先生。

 

从日本回国后,朱执信利用在广东法政学堂当教师的身份,一方面向学生宣传反清革命,一方面又进行联络革命党人的工作。当时留学生纷纷回国,其中一些就是孙中山派回来的。留学回来的革命党人都到朱执信那里去登记,由他来联络安排、分配任务。在他周围凝聚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学生,陈炯明就是其中跟他关系最密切的。

 

文武兼备  不居功名

 

朱执信是个很聪明的知识分子,他数学很好,文章也写得好,又自学日语、英语、俄语,算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儒生”,但他是由新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志士,意志之坚定非一般人可比。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的前的一刻,朱执信等一些革命党人聚集在黄兴寓所,听候命令。朱执信本来别有任务,不需要需亲临战场,但他坚决要求参战。他和平时一样穿着一件旧长衫,有人对他说:你穿着这长衫怎么冲锋陷阵?他一听,即从旁人手中夺过一把大刀,将长衫下半截去,笑着说:这有何难!然后就手持炸弹,跟随黄兴等革命党人冲入两广都署,与清军展开血战。朱执信冲锋陷阵,炸弹用完了,他又从地下躺着的伤兵手中拿过长枪,继续战斗,直至身中枪伤被清军冲散……

 

胡汉民也非常赞赏朱执信,他评价说:“辛亥革命时,广东当时的独立,全由先生计画运动驾驭,然后方得成功。” 1911年11月中旬成立广东军政府,后改为都督府。胡汉民忙于掌握大局,陈炯明忙于扩充实力,军政府内部全靠朱执信来维持,主持日常工作,参与制定广东省《临时省议会选举法》,裁编民军,治理财政等,朱执信先后担任军政府总参议、广东核计院院长、军法处处长等职,几乎以一己之力维持军政府内部运作。胡汉民后来回忆说:“朱先生在都督府没有很大的职务,他住在都督府一间简陋的小房子,每日经常只睡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衣不解带,只在楼上稍微休息,仍继续治事。”

 

朱执信一生并没有做过太高的职位,但他立身行事让人敬佩,虽位低却言重,威望甚高。1921年2月,陈独秀在朱执信的追悼会上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失一执信,得一广州,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