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如今的畲族文化和沙埕铁枝

海峡飞虹报道(记者SabrinaSicking、翻译孔杰):在这个重视现代化程度的时代,传统往往退居二线。然而生活在福建省福鼎市双华村的畲族人民,却一直致力于保留他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村落里,属于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竟然是多数派——1864个村民里的86%都是畲族。因此,双华村也成为了这一地区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畲族的传统文化。

 

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由于这个少数民族源自广东地区,所以他们的语言听上去和广东人所说的粤语十分接近。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像有些少数民族那样拥有自己的文字,而是用汉字书写记录。正因如此,畲族的文化想传承下去十分不易。不过畲族人基本都会说自己的语言,因为父母会在家里充当孩子的语言老师。在学校里,为了推动畲族文化的发展,孩子们会学习本民族的歌曲和体育运动项目。

 

在双华,畲族有一项节日被纳入到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二月二歌会。在中国,农历二月初二有着特别的意义。在这一天,很多中国人会按照习俗去理发;而在双华则完全不同,畲族的男女老少会聚集一堂,来一场歌会。当然了,这一天不仅仅有音乐,大家还会载歌载舞,开怀畅饮。

 

畲族的另一个绝活,是他们独特的木偶戏。根据动作难度的不同,这些形态各异的木偶会连上10到20根不等的线。木偶戏可以展现当地的茶文化,还可以表演内容不一的长短剧——既有畲族自己的传说,也有京剧的段落。要想表演出一台地道的木偶剧,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这项传统技艺,天赋也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福鼎还为我们呈现出更丰富的当地特色,“沙埕铁枝”就是其中之一。铁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字面上翻译过来就是“铁做的树枝”,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呢?

 

“铁枝”是将铁搭建起来的、高约数米的彩色架子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元宵节,参加表演的孩子们会扮成各式造型站在这些架子上穿过整个镇子,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些孩子好像叠罗汉一样排在一起。要达到这种视觉效果,自然要有精心的准备和一点小花样。首先,每一个铁枝都会按照不同的主题设计,有时还会加上灯饰和旋转的效果。每年不同的主题,往往都代表着一个重大的事件或者一个知名的故事。主题确定后,工匠们就会按照要求,去完成铁枝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这些小演员的衣服会被赶制出来。这些衣服看上去明显都要大上很多,因为只有这样,那些铁架才会被藏在衣服下面,看上去就像孩子们彼此叠加在一起。参加表演的孩子一般都是7到8岁,身高不超过1.2米。除此以外,这些孩子们必须非常勇敢。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元宵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在这个高约9米的铁架上,待上两个多小时,穿越整个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