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以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为中心、包括东亚(琉球、日本及东南亚)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圣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

 

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妈祖原型姓林,名字不清楚,“默娘”不载于正典,历史考证确实有此人,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或五代末年)福建路莆田县湄洲岛东螺村(宋太宗年间曾改为兴化军)。民间传说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也存在多种记载。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

 

据此,妈祖生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研究指出,妈祖是从中国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闽台海洋文化及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

 

 

客家人与迁徙途经地和定居地人民交流,吸收各地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妈祖信仰的传统也深刻地影响着闽西一带的客家人。

 

客家的林氏居民常称妈祖为“姑婆太”、“姑婆”,把妈祖庙称为“姑婆庙”。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生活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落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

 

由于祈求在江河航行安全,在航道上的官吏、商人、船工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据《临汀志》载,那时运送食盐等货物的人已经很崇奉妈祖。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神”。

 

经过自南宋后期至明代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以后,随着妈祖神性的增强与神格的提高,以及闽西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供奉妈祖的庙宇四处出现。

 

 

对于客家文化中的妈祖信仰内涵来说,人们既为了满足精神慰藉的需要(祈求妈祖保佑),又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利用妈祖庙作为长途航运的船工、排工栖息之所)。

 

客家人在传播妈祖信仰的过程中,把妈祖信仰与当地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与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融合,赋予妈祖新的职能。

 

如武平县武东乡袁田太平山天后庙的创建,传说是因妈祖显灵扑灭山林火灾,人们为了感谢其恩德而建造此庙。可见当地民众一开始就是把妈祖作为在山区救火的神灵来崇奉的。

 

就在武平县太平山天后庙中,有28首妈祖签诗,涉及面很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但最集中的话题是国泰民安、功名顺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知足安分、行仁守义等。

 

客家山乡人民善于丰富妈祖信仰内涵,给妈祖信仰添加了许多神性和功能。他们不是漫无边际地凭空臆造,而是受到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制约,按照客家山区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现实愿望来重塑妈祖形象,丰富妈祖信仰内涵。

 

客家的妈祖信仰独特性就在于不仅把妈祖当作传统的海神、水神来崇拜,而且也把妈祖当作山乡守护神来信仰。

 

如今,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这些妈祖庙位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美国和日本等,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人信仰。可以说,妈祖不仅仅是千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海上保护神,更是将全球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选自微信公众号“客家新故事”)

传承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