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生看两会——台湾青年创业二三事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廖政贸、马晓叶)我是廖政贸,现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读研究生。

 

近年来,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的议题备受大家的关注,身旁的台湾朋友不断询问找寻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我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通过这次“两会”以及与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之间促膝对话,使我对台湾青年创业的脉络更加清晰,自己也由衷地感到在创业的路途中要涂抹属于自己的色彩是不易的,但更是丰富和多彩的。

 

协助台青的创业驿站

 

郑博宇

 

台湾青年创业驿站郑博宇在接待来自东北的参访团

 

2015年随着大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的展开,不少台湾青年也加入到这股风潮,同年10月,国台办新设12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遍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各地依据实际需求,推出了许多鼓励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

 

位于中关村北京创业公社里的台湾青年创业驿站便是其中的一个,跟随着驿站负责人郑博宇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他们的办公室,他介绍说,在这里,可以为前来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创业团队提供三个月的适应期,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免费使用办公场所,并享受创业公社提供信息普及、金融扶持、企业对接、创业咨询、创业导师对接等服务。

 

台青在大陆创业生根、发芽

 

简子复

 

“桃桃喜”创办人简子复

 

“桃桃喜”便是入驻在这里的台湾创业团队之一,这是一款专门为女性提供桃花预报服务的公司。两会期间,我来到了这里,与其创办人简子复进行了交流。由于我们两个都来自台湾,所以一见面便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最近忙吗?”“忙,我们准备融下一轮了。”,简子复满是信心地回答。对于一个成长快速的创业公司,一年多的时间就拥有20万用户,同时经营微信、QQ、头条号、知乎等账户,每天都会结合明星与热门话题写一些谈面相的文章,已经出了不少爆款。

 

简子复强调,“希望台湾年轻人来创业前要先在大陆就业,要以所谓的B.A.T(百度、阿里、腾讯)为目标,通过就业能快速地接地气,了解当地的文化等。因为如果创业者不够了解,只抱着投机心态或过多的幻想,很容易挫败回台。”

 

谢耀辉

 

“活动行”创办人谢耀辉

 

比起简子复,“活动行”的创办人谢耀辉来大陆算是有经验的创业者,他2013年来到大陆,与我聊起在北京创业初期阶段时的情景时,他微笑着说,“2013年自己和合伙人罗子文受不了将时间都浪费在通勤上,同时也是为了省钱,我们租了一个复式的楼层,楼上睡觉,楼下办公,最多曾4个人挤在一间单人房。后来,人越招越多,才结束了像是军队般的住宿生活。回想起过去的辛苦,反而觉得是有趣,工作就像天天在夏令营一样。”

 

“活动行”,一个以活动报名和售票为主要业务的平台,在台湾叫做“活动通”,如今已经拿到B轮的融资,约数亿元台币,是两岸同时在这领域取得领导地位的成功案例之一。他自豪地说,我们的项目早已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开拓台青创业的新思维

 

江尔雄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女士说,大陆这几年经济腾飞,大陆每年创造出10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大陆生活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特别是大陆这几年薪资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台湾的青年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在大陆提供的这些创业基地和示范点之外,台湾青年在创业上更开拓思路,广阔视野。她说,大陆有广袤的农村,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强力的推进,“十三五”期间大陆将完成6000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到了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将会做到全覆盖,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以对于台湾青年来说,大陆的乡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江尔雄指出,台湾从20多年前就开始提出社区营造这么一个行动,20多年以来,台湾完成了4000多个村庄的社区营造工作,所以台湾青年在这方面不仅有先进的理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集聚了很多的人才。也就是归根结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上,台湾青年有极大的竞争力。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台湾青年有志于扎根大陆的农村,相信他们一定会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的广袤的乡村注入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也能够用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执着,让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事业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放光。”

 

对台青创业后进的建议

 

“成功的故事是可以包装的,但失败的故事却足够真实”谢耀辉对于后进的建议,他笑着说不要迷信美好的成功模式,像阿里、亚马逊、GOOGLE,那些案例及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但事实上,创业公司倒闭率高是众所皆知的事,很残酷却又正常。成功的故事很难被复制,所以多看失败的案例,从那些案例当中汲取经验。还有,创业者应时刻调整心态。创业是一条迂回漫长的路,要有足够的耐性才能走的下去,更要与时俱进的成长并时时反求诸己。

 

张雄

全国人大台湾团代表张雄

 

全国人大台湾团代表张雄一直关注两岸青年创业方面的议题,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如今国台办已经设立了41个海峡两岸创业基地和12个海峡两岸创业示范点,这样的平台的确给到大陆来创业的台湾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更能减少创业的弯路,但对于台湾青年来说也应该清楚碰壁失败的原因,而且要要审时度势,创业者要有分析市场经济的概念,在激烈竞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很关键。

记住广东不忘台湾 郑广台委员名字里的两代海峡情

2017-03-15

记住广东不忘台湾 郑广台委员名字里的两代海峡情

 

台籍全国政协委员郑广台。(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我在广东出生长大,祖籍是台湾屏东,父母出于一种情结,希望我记住广东,也不要忘记是从台湾过来的,名字就叫广台。”台籍全国政协委员郑广台是生活在大陆的第二代台胞,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背后,却有一段他父亲的两岸传奇故事,也寄托着上一辈台胞对海峡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亲情。

 

父亲小时出海遇台风 被大陆渔民救起

 

郑广台的父亲出生在台湾屏东县琉球乡,是一个小渔村。1952年,只有十几岁的他跟着大人出海打鱼,没想到第一次出海就遇到了台风,船在海上漂流时漂到了大陆,一行12人被大陆渔民救起。获救的郑广台父亲得到组织的关心和安排,边工作边完成了学业,并在广东娶妻生子。

 

后来,他父亲通过大陆电台寻找台湾亲人。70年代末,郑广台的大伯出海打鱼,在广播里听到了消息。因当时两岸还在敌对状态,台湾的亲人只好委托香港朋友到广东确认身份,之后,双方才通过电话联系上。

 

80年代初,郑广台的父亲和大伯在香港见了面。“我奶奶叫我爸回去,她会按照乡下的传统欢迎他”。讲起这段故事,郑广台还笑着说了一个小插曲,“那次我大伯还带了两个人,几乎是想要用劫持的方式把我爸带回台湾”,郑广台的父亲坚持不肯回去。

 

两岸开放探亲后,郑广台的父亲重回了阔别几十年的台湾老家,通过法律程序注销了死亡证明、恢复身份信息,“当时法院的判决书已经拿到手,只要拿到派出所,就可以恢复户籍,但是我父亲没拿。”郑广台的父亲至今都保持着大陆户籍。

 

前些年,郑广台也回到那个本应是自己出生地的渔村,那一次的“回乡之行”让他很感动。“心想就是一个很偏远的小渔村。结果一上岸,哇!有20多个亲戚在码头等我。”这些人中很多都素未谋面。当天中午,亲戚们大摆筵席欢迎他,“琉球乡乡长、夫人也都出来”。郑广台表示,见到亲人很亲切,“这个小渔村是我爸和我的祖籍地,真切地感觉到亲人之间的亲情,他们很淳朴,对下一辈的人非常热情”,第一次回乡的郑广台感触很深。

 

提案建议述说两岸亲情故事 对抗“文化台独”

 

父亲的经历给了郑广台灵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郑广台提案建议,希望通过讲述两岸人民的亲情故事,大力宣传“两岸一家亲”。他举例说,如今两岸同胞像走亲戚一样来来往往,交通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民众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而在两岸隔绝的年代,这是没法实现的,“如果两岸不走和平发展之路,是给两岸人民带来伤害的。”

 

郑广台认为,岛内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不接受“九二共识”,“台独”势力猖狂,特别是“文化台独”。如今两岸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此外,今年正值两岸开放探亲30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应加大对台宣传力度,“怎样宣传呢?我就提出了一个建议,说说两岸人民的亲情故事。”

 

郑广台希望通过联合两岸媒体、海外媒体,围绕两岸从1949年到1987年、1987年到现在,两岸从隔绝到开放交流的两个阶段中产生的骨肉分离、乡愁往事、交流交往故事进行征文大赛、征集史料,再将这些史料创作成文学作品,大力宣传“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希望通过讲述两岸亲情故事的形式,增进两岸人民的亲情,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血脉亲情是不可分割的。”

 

作为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郑广台既觉得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努力学习认真履职。作为一名台籍政协委员,他在履职过程中也多了一份责任感,就是关心、关注两岸关系。这几年来,郑广台认真开展调研,听取台胞、台商和台生的意见,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变化,每年都会围绕涉台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2013年,郑广台在交流中发现台湾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成熟,有些经验值得大陆借鉴,通过调研,他提出加强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的建议;2014年,他就吸引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提出建议‘随着两岸交流的发展深入,他在2015年就如何为台湾同胞往来大陆提供更多便利提出建议。2016年,他就建设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提出建议,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加强两岸青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年来,除了提案建言献策,郑广台通过一些联谊活动,与台胞建立关系,根据两岸交流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情况,就台胞诉求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亲人往来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得益于两岸交流的深入,郑广台一家与身在海峡对岸的亲人往来也更加频繁。谈及当初欲带郑广台的父亲回台,郑广台的大伯表示,当时觉得他这么小出来,又是来大陆,肯定受了苦、受了难。而当台湾的亲戚第一次来广州、来到他们在大陆的家的时候,“他们对大陆、广州有了了解,觉得我爸的选择是对的,现在大陆发展的比台湾好,如果回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认为还是来对了”。郑广台笑着说。

 

2008年以来两岸各领域交流热络,郑广台很庆幸自己这几年刚好在涉台部门工作,他认为,这几年两岸关系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通过工作,他接待了很多台湾青年,“他们都感受到大陆的快速发展,希望来大陆,这点我觉得是变化特别大的。”

 

说到这里,郑广台举了一个直观的例子。“台湾经济已经有20多年一直是停滞状态,大陆早20年的发展水平对台湾来说还不是特别有吸引力,但现在已发生了逆转。台湾人感受到大陆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已经完全达到或者超过台湾,对我们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如今,由于民进党当局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官方交流机制停摆,郑广台认为,当前台湾经济发展停滞,很多台湾青年想来大陆寻找创业就业机会,“如果我们能够为他们来大陆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可以争取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和认同,也可以通过他们来影响一批台湾的年轻人。”

 

郑广台表示,有很多来过大陆的台湾青年,对大陆都有一个正面、全面的了解,也感受到大陆发展取得的成就,但一些没有来过、或第一次来大陆的台湾青年,确实对大陆还有一些不客观的认识。他认为还是要多交流,通过各种形式,让台湾青年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通过交流让他们对大陆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在家里,郑广台与父亲交流的更多的是亲人之间的事,因为这种家庭经历,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家庭的亲情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父亲来大陆后,经历了大陆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来大陆这条路走对了,享受了大陆发展的成果。台湾的亲人都说,好在你没回去,有一种羡慕的感觉”。

 

虽然年事已高,郑广台的父亲仍时刻关注台湾局势,谈及民进党在岛内大搞“台独”,郑广台表示,他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两岸和平发展,对他们来说是得益的,他们是受益者。为什么呢?大家往来方便了,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变成这样,绝对会对两岸民众造成伤害。”(完)中国台湾网3月15日北京讯  (记者 李宁)

展开全文

图说台籍代表委员谈两岸关系

2017-03-15

图说台籍代表委员谈两岸关系

图说台籍代表委员谈两岸关系

图说台籍代表委员谈两岸关系

展开全文

内地实习收获多 港生:内地工作环境胜港

2017-03-15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数码港于2011年开始举办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到上海、美国硅谷及香港工作机会,共有300位学生和超过50间公司参与。曾参与的企业包括微软、VMWare以及Pivotal等,去年成功为71位学生配对了实习职位,四成为科技企业,六成是初创企业。

 

据悉,数码港今年会提供5至10个硅谷实习职位;30个上海职位;20至30个香港职位,实际数字视乎该年度参与企业和学生的配对结果而定。数码港现已收到超过500份申请,预计数目继续增加,港沪实习的报名截止日期为4月11日。

 

图片默认标题

科大计算机科学四年级生罗楷乐(左一)称,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后,对在内地工作有很大改观 图/大公网

 

曾到上海VMWare实习的科大计算机工程四年级生罗楷乐称,在工作中可以同有经验前辈交流是难得的机会,自己学到很多东西,认为工作气氛比香港更好。经过今次实习,自己学会与不同背景人士沟通,更愿意在外工作、交流。

 

同样曾到上海实习的港大电脑科学系四年级生陈家隽称,去年报名到上海Pivotal实习,经过一个小时包括技术解难等面试后,成功获派前往。他表示,自己除了见识到大公司的运作,也提升了语言能力。

展开全文

“反独促统”成焦点 台湾各界热议全国两会

2017-03-15

在过去一年,两岸关系遭遇到重大波折,经历了云波诡谲的一年,这也使得今年全国两会的涉台议题备受关注。包括台湾岛内新闻媒体、政治人物、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在内的各界人士,都在聚焦两会的涉台内容。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会代表委员在会场内外的言行,也都引发了岛内各界的热烈讨论。

 

台湾媒体《旺报》关注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相较于去年的变化。《旺报》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还有了“遏制台独”和“坚定不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表述,反对“台独”的语气有所加重。

 

台湾《中国时报》也认为,面对民进党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大陆方面从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到政府工作报告,用字遣词,都较去年强硬不少,内容主轴则围绕着“反独促统”的基调。

 

《中国时报》称,今年在政府报告中首次出现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三个任何”,是去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表述的延续。

 

台湾《联合报》分析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较去年更加强硬,是由于大陆方面对民进党当局的不信任。在报道中,《联合报》认为大陆对台工作“反独”力道增强,显示“反独”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着力点。

 

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黄清贤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民进党虽然不碰法理“台独”但推行柔性“台独”,因此大陆方面认为除维护“九二共识”外更需要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因此,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以更强烈语气宣示扼制“台独”作为。

 

也有一些人关注到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部长通道发表的言论。国民党“立委”曾铭宗泽说,就像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说的,两岸关系未来一年会愈来愈严峻,现在两岸关系冷冻,未来台湾经贸挑战愈来愈大。

 

北京大学的台湾籍博士生王裕庆则表示,自己对张国立委员的发言印象很深刻。王裕庆说,张国立委员的发言,让我很感动,我个人也很反对“台独”“港独”一边来大陆赚钱一边搞分裂,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给台湾和香港的青年人灌输错误的观念。

 

诚如张志军所说,2017年的两岸关系趋于复杂严峻,两岸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挑战、风险明显增加。但是也有不少人从今年的两会看到了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方向和出路,那就是承认“九二共识”,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促进两岸的合作交流。

 

台湾文化大学大陆研究专家庞建国表示,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就没有官方接触。民进党还在欺骗台湾人民,以为两岸关系还是稳得住,可是大陆已经清楚表明不可能,“九二共识”就是底线,不接受只能免谈。

 

有学者接受《旺报》采访时也指出,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对台工作内容,大陆仍然清楚而且再次强调,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不要妄想两岸会有官方接触。希望蔡英文当局在“一个中国”架构下寻求与大陆沟通,以造福台湾人民。

 

在两岸合作交流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也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同样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台湾博士生张立齐说,自己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最感兴趣。张立齐告诉记者,李义虎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融合发展是有效衔接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过程。要推行融合发展,就必然会大大促进两岸社会和同胞的深度融合。”这番论述很有道理。

 

王裕庆也关注到了大陆鼓励两岸融合发展的态度,促进台胞在大陆更好地生活。王裕庆说:“我也建议台胞,除了享受大陆方面给予的福利外,也应该思考自己能给祖国统一与发展尽什么责任。例如我们也应该帮大陆配偶在台湾疾呼他们的合理权益,并且也更应为民族的未来做点事。”(人民政协网转载团结报消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