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两岸交流30周年:海峡隔不断 涛涛两岸潮

1987,农历丁卯年。这一年注定在两岸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这一年是兔年,大年初一,厦门金门首度同时对放焰火,两岸同胞以此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场春节焰火,预示了紧张对峙的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1987年11月前,海峡两岸的同胞一直被人为地阻隔,备受骨肉相思之苦。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推动两岸同胞自由往来,立即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告台湾同胞书

 

邓小平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是合情合理的”。文告从中华民族大义出发,联系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分久必合”的历史,说明应当早日结束海峡两岸同胞饱受分裂之苦的局面,倡议国共两党举行谈判。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并提出“两个寄希望”,即“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民众特别是国民党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探亲访友。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对台工作九条建议,其中要点包括:建议举行国共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等。还有一条就是,“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叶九条”发表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接待台胞探亲的机构,陆续有思乡心切的台湾老兵冒着被台湾当局“法办”的危险,从香港等第三地辗转回到大陆探亲。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湾老兵归乡

回乡探亲的台湾老兵

 

“叶九条”的发表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关注,一年后一封特殊的公开信再次引起了两岸的轰动。这封信是由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廖蒋两家渊源很深,廖承志当年在求学期间和蒋经国是同学,两人甚为相熟。     公开信缘于蒋经国的一篇悼念其父亲的文章。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这封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出的公开信文笔壮阔,真挚感人。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还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公开信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但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让宋美龄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信中仍然抱定一贯坚持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三不”政策。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大批老兵由于对政府推托极不满意,开始走上街头,不但举办数万人集会,更聚集在退辅会门口,和安全人员发生肢体冲撞,造成相当大的震动。从“行政院”到退辅会各“中央”机关,不时可见这批老兵戴着白布条静坐抗议、流泪哭诉的画面。同年4月,国民党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发组织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向台湾当局要求返乡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想回家

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字样在集会

 

看着这批与他出生入死的老部属晚景凄凉,蒋经国无限感慨,他屡次要求退辅会主动关心退伍老兵的需求,禁止采取武力驱离的方式对付这些老兵。晚年的蒋经国,希望尽速解决探亲问题,除了历史使命感之外,还有种时不我与的深切紧张。他对自己身体健康情形的悲观,也让他觉得时间所剩无多。随后,蒋经国指派党内年轻精英、曾任他私人秘书的马英九牵头研究开放探亲的“可行性方案”。     1987年9月16日,继当年7月台湾宣布正式解严、开放党禁之后,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宣布将开放大陆探亲,打破台海冷战僵局,开启两岸交流之门。根据蒋经国的构想,开放探亲是人道措施,属于民间私人行为,“三不政策”没有任何改变,基本政策亦不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有关大陆探视的演讲会中涌进了大批的退伍老兵。暌别近四十年的故土亲人,终于得以重逢。

有关大陆探视的演讲会中涌进了大批的退伍老兵。暌别近四十年的故土亲人,终于得以重逢。

 

同一时期,大陆的邓小平也在为促进两岸交流而努力。他请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转告台湾领导人:应该让那些已经在台湾的人回到大陆来探亲。于是,陈香梅到台湾向蒋经国提出:很多从大陆来的人已垂垂老矣,离别大陆亲人40多年,他们的长辈也七老八十了,如果再不让他们回家看看,可能再也没机会了,这在历史上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蒋经国说,“可以考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美国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

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美国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

 

1987年10月14日,在各界的呼吁和压力下,蒋经国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有关探亲的决议案。当天,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表谈话,指出台湾当局采取这一措施对两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并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

 

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允许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亲属的民众皆可以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消息发布之后,全台湾近40万老家在大陆的退伍老兵和民众为之欢欣鼓舞。

 

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11月2日上午,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预定当天上午9时开始登记,但凌晨就已人山人海,几乎冲破大门。台湾红十字会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内被索取一空。至此,长达38年的两岸隔绝状态的坚冰由此被打破。

 

11月4日,厦门“鼓浪屿号”客轮载着21位台胞绕道香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祖国大陆迎来了两岸隔绝38年后首批回大陆探亲谒祖的台湾同胞。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老兵返乡探视的心愿终可实现,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老兵返乡探视的心愿终可实现,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1位台胞是38年相思岁月后首批回大陆探亲谒祖的台湾同胞。泪飞化作倾盆雨。这些老台胞抵达,与码头上等待的亲人抱头痛哭。他们走的时候正值青壮年,甚至是小孩子,回来的时候,早已经是双鬓斑白的老人。码头上等待他们的亲人也是如此。一位台胞将一幅对联送给了“鼓浪屿号”全体船员:“鼓起中华民族志,浪传两岸骨肉情”。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胞与亲人相拥而泣

返乡台胞与亲人相拥而泣

 

坚冰融化。1987年,被称为两岸开放交流元年。从这时候开始,两岸交流交往大门开启,涓涓细流汇聚成浩浩大潮。一湾浅浅的台湾海峡,已经无法阻隔两岸同胞往来交流的大潮。

 

开放后的六个月,台湾登记到大陆探亲的人数高达14万,足见民间期待交流之心切。很多人为了返乡探亲提前退休。但还是有许多 人至死也没能返回故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许多老荣民终身未婚,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只有聚居于各地的“荣民之家”,图为荣民们闲暇时下棋一景。

许多老荣民终身未婚,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只有聚居于各地的“荣民之家”,图为荣民们闲暇时下棋一景。

 

站在1987年,看两岸关系未来,谁能想到会有海峡论坛的两岸民间嘉年华,谁能想到会实现两岸直航、双向投资、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谁能想到会有赴台个人游、卡式台胞证……有太多太多的想不到,然而,在祖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指引下,这一切都实现了。

 

30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不断扩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提供了强劲动力。

 

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近1.17亿人次,其中,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达2395.21万人次,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9340.21万人次。

 

30年来,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的两岸夫妻已达37.8万对,两岸婚姻数量以每年约一万对的速度增长,生动诠释了两岸一家人的内涵。

 

30年来,大陆持续出台保障台商投资、便利台胞往来以及鼓励台青就读、就业、创业等政策措施,定居大陆台胞人数日益增多,地域范围也从东部沿海向内陆不断延伸。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安峰山曾经在9月份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岸交流30年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两岸无数同胞的心血和付出,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珍惜和维护。在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之际,各地各部门以不同的方式举办纪念活动。我们相信,两岸交流继续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还是那句话,“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的同胞骨肉情,海峡隔不断,任何人为的阻碍也无法割舍。

 

                                                                                     (本文资料均来自可靠网站文字和图片)

台媒关注北京“共有产权房”:台胞也能当新北京人

2017-09-22

台媒关注北京“共有产权房”:台胞也能当新北京人

 

据台湾《旺报》报道,大陆在北京、上海推出“共有产权房”,专家认为,此政策设想全面,杜绝炒房乱象,可有效调控房价,在京台胞也符合“新北京人”的身份条件,可与非北京户籍者共同享有3成名额的保障。

 

北京台商协会副会长杜旺龙受访认为,此次政策设想全面,包括未满5年不得转让、离婚不满3年不得单独提出申请,就是防范假离婚和炒房,同时也兼顾到外地人的权益,保障3成名额给“新北京人”,“把各种弊端都限制住,满好的”。他也有意向台协提出书面申请,看是否能建议每个区域都保留一些名额给台湾人。

展开全文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点赞十九大报告对台内容

2017-10-20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台内容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对台内容时,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会场连续7次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党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原则立场,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共同心愿和反对“台独”分裂的坚定意志,在全体党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得到衷心拥护。

 

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台内容也引起了台湾问题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教授刘相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的对台工作,其中包括“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其意涵在于:台湾的地方选举结果、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化,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面对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谋求“柔性台独”的图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进行了遏制,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维护了台海的和平稳定。短短的几句话,展示了大陆的态度,意定气闲;也展示了大陆的实力,我们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这其中已经包含了警告“台独”势力的意味:别螳螂挡车,不自量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势力分裂国土的阴谋绝对不可能得逞!某些岛内势力掀起的某些“台独”歪风,大陆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予以挫败和扑灭,大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专家们对十九大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朱松岭认为,报告中涉台部分的论述说明,中央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战略定力,已经深深把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洞悉两岸关系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牢牢把握着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报告充分评估了两岸关系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展现出中央对发展大局的关注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高度信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台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未来两岸关系定会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坚实迈进。

 

“十九大报告阐述台湾问题的要义有四,即定方针、奠基础、促融合、反‘台独’,是针对近年岛内形势变化的精准反应。”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林冈说。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匡宇这样解读报告:“我的观感是:跨越时空,立意高远;刚柔相济,稳健务实;以人为本,重在民心。将两岸关系和统一问题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进程,纳入超越当前政治分歧的历史时空关照,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中,从历史和全民族的高度定位了两岸统一的使命和必然趋势,但又并非通过明示所谓‘时间表’来自我框限,显示出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方向的从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作涉台内容的报告时,收获最热烈掌声的是这一段: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刘国深教授说,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任何”的具体认定,赢得报告过程中满场最热烈的掌声,生动反映出大陆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决心。

 

朱松岭教授认为,“六个任何”第一次进入党的报告中,展现出大陆的底线意识、底限思维,以及遏制“台独”的决心和信心。现阶段,“台独”是两岸关系最大的障碍和隐忧,“台独”势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岛内政治力量的变化出现了新变种、新迹象和新态势,对此,十九大报告语气坚定、逻辑清晰、囊括打击了“台独”的所有可能变种,展现出中央洞察“台独”蔓延势头和规律以及打击“台独”势力的一贯立场和决心。

 

林岗主任解读说,十九大报告强调六个“任何”,对比十八大报告“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提法,这次明确了任何势力的内容包括任何组织和政党;其中任何一块中国领土的提法,既是针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图谋,也涵盖了“港独”、“疆独”和“藏独”等分裂势力,表明了党中央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林岗主任分析说,十九大报告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再确认,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对台工作的总体方向。台湾地区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有些人对两岸关系能否继续和平发展产生疑虑,还有些人基于香港地区在实践“一国两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一国两制”的关系问题,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事实上,“一国两制”上承中国历史上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政治传统,近接五十年代解决台湾问题上有关“一纲四目”的政治安排,已经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恰恰要求我们坚持在“一国两制”问题上的底线思维,处理好“一国”和“两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增强“两制”的包容性,促进台湾方面对“一国”的认同,恐怕也是报告的题中之义。

 

刘匡宇研究员表示,坚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一个中国原则,是自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以来,大陆一以贯之的对台战略思想和大政方针,体现了鲜明的政策连续性和政治定力。

 

针对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重申的“九二共识”,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朱松岭教授说,报告明确指出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问题,这是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只要认同这一基础,中共不排除与民进党当局对话。

 

刘国深教授认为,尽管台湾内部发生了政党再轮替,尽管民进党当局个别政客不久前刚刚发出鲁莽的政治挑衅,中共中央制定的对台大政方针不为所动,表明大陆对台政策已相当的成熟与稳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林冈主任认为,对比十八大报告有关“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的提法,十九大的报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意味者社会层面的对台工作今后将更为重要。

 

刘匡宇研究员表示,大陆对台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刚柔并济色彩,通过“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的亲情喊话,和两岸同胞“同等待遇”在发展和制度面上的宏观规划与具体政策,落实“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要求,凸显鲜明的人本、务实色彩。两岸关系的基础是政治共识,但落脚点是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这是大陆对台战略思想的重要突破。

展开全文

台胞赞“家”的感觉 盼两岸加速融合

2017-10-13

虽已时隔两年,作为领取大陆首张电子卡式台胞证的台胞,卢月香向记者展示自己领证时的照片,至今还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这是期待已久的举措”,卢月香说,从那之后,台胞不管坐飞机、乘动车都非常便利,“越来越方便”。

 

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多位台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首过往五年,都和卢月香有着共同的感触。

 

“我们在大陆越来越有‘家’的感觉。”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说,大陆在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协助台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上,做了很多工作。

 

吴家莹说,其实不仅仅是卡式台胞证,这几年来,台胞在大陆生活,“办手机卡更方便了,办银行卡也更方便了”。

 

今年8月成为厦门航空首批台籍空姐之一的荣苑评也告诉记者,她们来到厦门第一天,就办好了大陆手机卡,第一时间就能和家人联系。

 

过去这五年,对于范姜峰而言,则是在大陆先创业、再打造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的五年。他见证了几十位台湾青年创业者入驻其任总监的启达创业海峡双创基地,也见证着接近10家创业企业从这里“毕业”,走向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大陆对台湾青年创业者的帮助、扶持是实实在在的。”范姜峰说,无论是办公场所补贴还是租房补助,都给台青的创业起步带来良好基础。目前,范姜峰正计划在泉州、漳州等地创设新的台青创业基地。

 

对吴家莹而言,他更关注的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他说,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不佳,台青在台就业率低,收入不高。福建台企今年以来已经两度赴台湾举办招才活动,吸引众多台湾人才来到福建台企就业,大陆相关部门也为此提供“配套鼓励措施”。

 

吴家莹说,厦门台商协会下一步将回访招聘台青的台企,交流台青来厦就业和生活的现状,总结经验,为台青在大陆就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虽然一直致力于协助台青创业,在范姜峰看来,还是希望台青能在大陆先就业后创业。他说,毕竟台湾青年来到大陆需要一个适应、融入过程。

 

展望未来五年,范姜峰期待,大陆能够推出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两岸青年融合。他说,其实台湾青年有文创等方面优点,大陆青年则敢打敢拼,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习惯了“小确幸”的台湾青年需要学习的。

 

“两岸青年要在创业、就业、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更多融合的机会,方能优缺点互补,发挥出更大能量。”范姜峰说。

 

陆配出身的卢月香则关注到,和以往相比,两岸婚姻已不再是大陆新娘“一统天下”。根据台湾地区相关部门统计,去年嫁给大陆男生的台湾女生数量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还多。

 

卢月香说,这不但体现两岸婚姻越来越多元化,也体现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发展前景的看好,“所以当她们认识到大陆的朋友,自然就愿意嫁过来”。卢月香期待,随着大陆进一步发展,两岸婚姻家庭交流能更加频密。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吴家莹也充满期待,他希望大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协助台商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取得发展。

 

范姜峰则认为,对于刚来大陆创业、就业的台青而言,也可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于“一带一路”,服务于准备走向“一带一路”市场的大陆企业和台企,从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中新社厦门电 记者 陈悦)

展开全文

海峡两岸中秋灯会昆山点灯同根兄弟共庆团圆

2017-09-2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2287510

 

两岸嘉宾共同浇灌并蒂莲灯( 钟升 摄)

 

中新网南京9月20日电 (记者 钟升)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顾问陈云林,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郑栅洁,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文;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等嘉宾将“真诚之水”注入,一朵并蒂莲花灯缓缓打开、点亮。2017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就此拉开帷幕。

 

昆山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地区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约有十万台胞在此安居乐业,已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典型。今年是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两岸情,一家亲”成为灯会的主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2287520

 

第一个拿到台胞证返乡的周纯娟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钟升 摄)

 

“但愿情长久,两岸共婵娟”。当晚的主题晚会分为破冰、共融、祈福等部分。以30年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时间轴,展开一幅两岸交融发展变迁、台商在大陆创业奋斗、两岸百姓情感交流的画卷。

 

第一个拿到台胞证返乡的周纯娟老人,扎根江苏的台商林铭田,跨海峡结佳缘的苏绣大师沈德龙等纷纷登场,讲述自己30年来的感悟、体会。在台湾歌唱家费玉清的一首《天之大》中,两岸同胞的种种心声汇聚、共鸣。

 

郝龙斌表示:“我是江苏盐城人,到江苏就像回到家乡一样。我第一次到江苏是在1992年,这20多年里,我看到了江苏的进步,看到大陆的进步。改革开放后,非常多的台商台胞投身于大陆的建设,同时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红利。”

 

“两岸一家亲,我们本来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根同种同文化,血浓于水。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仅庆中秋,更是庆两岸兄弟的团圆。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两岸更好,未来共创双赢。”郝龙斌期许道。

展开全文

港澳台舆论及各界人士积极评价十九大重大意义和影响

2017-10-2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4日胜利闭幕。香港、澳门和台湾主要媒体25日纷纷予以大篇幅报道,各界人士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香港《文汇报》社评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提出了重大政治论断,深刻回答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香港《大公报》社评认为,十九大的成功召开为中国人民的福祉指明了方向,这一方向就是中共的领导地位决不动摇、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改变,就是本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决不会改变。

 

《澳门日报》社论认为,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共在中国跨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

 

十九大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香港资深评论员纪硕鸣认为,十九大确立的新指导思想是中共执政理论的升级,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将对香港的繁荣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基本方略与发展蓝图,是国家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行动指南。

 

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会长詹美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共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就中国发展作出清晰周密的战略规划,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和平共赢发展,都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屠海鸣表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需要新思想引领方向,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需要新思想凝聚共识,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需要新思想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礡力量。

 

港澳舆论和各界人士还普遍认为,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港澳须抓紧机遇、奋发有为,才能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

 

香港岛各界联合会理事长蔡毅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香港能找到更大发展空间,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既是贡献者,又是得益者。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张学修表示,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都应积极有效参与。

 

《香港商报》时评认为,十九大标志国家迈向新征程,香港迎来新机遇。对香港来说,意味着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新红利。港人唯有奋发作为,共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才能抓住机遇,搭上国家发展快车,共享祖国荣光。

 

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一国两制”的论述赢得港澳社会高度认同。香港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何志平表示,报告提出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国两制”的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新华澳报》社论认为,澳门社会应认真领悟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方略,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利益。

 

中共十九大开幕以来,台湾媒体持续报道,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庞建国认为,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将带领执政团队实现规划好的发展蓝图,可以确信大陆将在团结稳定局面下,以稳健的步伐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台北大学副教授郑又平表示,中共十九大展现出清楚目标和路线图,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定位上迈向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会议。

 

台湾民生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张穆庭表示,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日出版的台湾主要报刊均大篇幅报道了中共十九大闭幕的消息。《中国时报》社论指出,在两岸关系困局中,台当局领导人多次声称希望中共十九大后两岸关系能有所突破,如今十九大已闭幕,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与善意也已清晰表达,该是台当局领导人回应的时候了。(新华社电 记者:颜昊 周雪婷 王晨曦 郭鑫 陈君 张钟凯 刘刚)

展开全文

两岸暨澳门学者在台研讨孙中山思想

2017-10-23

来自两岸暨澳门的30多位学者专家22日会聚台北,探讨孙中山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孙中山“实业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之比较等。

 

本次研讨会由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台湾两岸关系发展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承办,吸引近百位民众与会。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研究孙中山思想不应限于理论,也不要拘泥于教条主义,应当运用在现实生活上与时俱进。他认为,对于民族民生等共同关切的问题,两岸可以共同思考: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是最好的。

 

研讨会主持人、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主任邵宗海教授表示,孙中山研究仍须各方共同继续努力。“若我们这一代不重视,未来孙中山研究恐将消失,两岸有必要重视孙中山研究这块宝藏。”

 

研讨会上,大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就“孙中山与青年”发表了主题演讲。与会人士分别就“孙中山与现代国家”“孙中山行谊事迹”“孙中山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等5个议题展开讨论。此外,大陆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成为研讨会的焦点。

 

本次研讨会共发表论文27篇,发表人皆是两岸暨澳门研究孙中山的优秀青年学者。主办单位表示,近年来两岸暨港澳对于孙中山研究的研讨会不多,特别是针对年轻学者的研讨会更少。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唤起学界对孙中山研究的重视,同时激荡出不同的学术火花,进一步增进青年学者彼此的认识与交流。(新华社台北电 记者刘刚陈君)

展开全文

周志怀:大陆尽最大努力维护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7-10-20

周志怀:大陆尽最大努力维护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志怀在“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全国台湾研究会17日在合肥举办“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志怀在研讨会上指出,面对台海局势出现的新风险、新挑战,大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对台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尽最大努力维护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周志怀表示,两岸交流30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的重大突破和进展,解决了两岸交流中的许多重大疑难问题,但“台独”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从而导致两岸关系呈现出螺旋型的发展。

 

周志怀分析,2016年民进党再度执政后,面对台海局势出现的新风险、新挑战,大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对台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尽最大努力维护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陆一方面坚持政策底线,坚决反对与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独”,另一方面则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并希望两岸同胞团结一心,携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周志怀指出,大陆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过程中,已明确划出不容挑战的红线,这不仅有利于把握主导权,也有助于有效防控风险与管理危机。

 

周志怀还表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大陆现阶段的重心。即使民进党上台执政,大陆持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决心也始终如一,并会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为此,大陆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过程决不会停止。

 

截至目前为止,大陆已积极研究出台20多项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包括铁路和民航部门宣布改造自助服务设备,实现台胞自助购、取票和值机;教育部等部门修改完善台生在大陆学习的有关规定,开放在大陆工作的台湾研究人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人社部扩大台胞在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地域;司法部决定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对台开放等等。

 

周志怀表示,总体来看,大陆的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接地气,有助于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两岸统一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地厚实,统一的大势更加明显。(中国台湾网10月19日合肥讯 (记者 李杰)

展开全文

朱卫东:要在一中原则基础上寻找新平衡点

2017-10-18

中新社合肥10月17日电 (记者 陈小愿)今年是两岸交流30周年。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17日在安徽合肥表示,要在坚持一中原则基础上,为新时期的两岸交流寻求新的平衡点。

 

朱卫东:要在一中原则基础上寻找新平衡点

 

资料图:朱卫东 中新社记者 吕少威 摄

 

全国台湾研究会当天举行“两岸交流30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朱卫东发言时提出两岸交流30年的五点启示:

 

一是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源动力。

 

朱卫东表示,维护和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增进两岸社会互信、形塑两岸共同认同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

 

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要高度重视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社会的全方位合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交流融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也是实现两岸融合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必经阶段和基本路径,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大基础性工程。

 

二是政治因素对两岸的交流影响巨大,必须排除“台独”干扰。

 

朱卫东表示,两岸交流30年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排除“台独”干扰破坏,才能使两岸交流合作获得有力保障。30年来,当两岸缺乏政治互信呈对抗状态时,两岸民间交流就受到冲击;当两岸在一中原则上取得互信,两岸民间交流的频度、广度和深度都有显著提高。

 

三是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意愿强烈、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朱卫东说,同根同源的亲情和共同的中华文化是两岸交流融合不竭的源头活水。大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机遇,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强烈的磁吸效应,特别是为台湾同胞来大陆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四是两岸交流的时间跨度、交往的深度、广度和频度仍有待加强。

 

朱卫东表示,过去30年两岸交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两岸各领域的交流还未达到充分融合的程度,交流本应释放的红利还需进一步扩大深化。未来两岸仍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深化民间社会全方位的交流。

 

五是要在一中原则基础上,为新时期的两岸交流寻求新的平衡点。

 

朱卫东认为,目前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新形势下,增进两岸民间互信,构建两岸政治互信仍是艰难而迫切的课题。两岸要坚持在一中原则基础上,共同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特别是民间交流寻找新的平衡点。

 

他表示,两岸存在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面临新的合作机遇。期望台当局务实看待两岸关系,尽早回到两岸一中的正确轨道上,与大陆共同融冰破冰。

 

已从事台湾问题研究逾30年的朱卫东说:“推进两岸关系,加强和扩大两岸交流需要眼光,更需要胸怀。”(完)

展开全文

“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2017-10-18

“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17日上午,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研究机构及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荟萃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志怀表示,30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的重大突破和进展,解决了两岸交流中的许多重大疑难问题,但“台独”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从而导致两岸关系呈现出螺旋式的发展。

 

周志怀指出,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大陆现阶段对台工作重心,即使民进党上台执政,大陆的决心也始终如一,并会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总体来看,大陆的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接地气,有助于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两岸统一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地厚实,统一的大势更加明显。

 

“统一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现在的两岸交流,就是统一进程的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表示,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动力,我们需对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有高度重视,要从争取台湾民心、争取为中国统一创造条件这样的战略高度去思考推进两岸民间交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认为,两岸交流本质的人民主体性在日益显现,两岸关系中民众间交流的特征明显,交流成果为两岸民众所享有,这是两岸交流富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两岸交流的发展态势不可阻挡,更不可逆转。要充分把握两岸交流发展大势,坚持以民为本,服务民众,为民谋利。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指出,大陆越来越成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最重要的两岸经济交流为例,大陆已从过去的被动方、受惠方变成主动方、施惠方。随着大陆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大陆对两岸关系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而台湾面对大陆崛起的进程仍将经历一段心理调试期。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鹏指出,两岸关系基本格局已清晰呈现“形势比人强”的局面,表现为一个中国原则不可撼动、两岸交流不可逆转、“台独”无法实现、两岸统一大势所趋。在此基本格局下,大陆处理涉台问题时开始展现更多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提出“潜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两岸有识之士应共同认识、开发与经营中国大陆的潜实力,使得台湾的青年学者、青年学生都从融合中,看到未来全球化下新的中国、统一的中国中,自己的参与和贡献,才能彻底翻转“台独”的偏见。

 

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安全研究中心副执行长胡瑞舟认为,两岸30年前开启了交流往来对话的道路,也铺垫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未来两岸可以参考借鉴古今中外的智慧、方法和案例,化解猜疑及误判。

 

此次研讨会还与第九届“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式合并举行。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幽燕主持了颁奖式,她宣布今年共有16位学者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全国台研会自2008年开始举办这一评奖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大陆涉台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专业研究人员的成长,推动了台湾问题研究的繁荣与发展,这项评奖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与支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研究的著名品牌。(中国台湾网10月17日合肥讯  记者 李杰)

 

“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第九届“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式。(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志怀发言。(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