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质韫珠光堪作鉴

 

纹镂花鸟具传神

 

闽之瓷

 

宋是个特殊的朝代,虽然军事实力弱,但文化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审美观也成就了“空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是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它追求的美学高度,千年来一直无法被超越。作为宋瓷重要组成部分的闽瓷,也自成风格,从普通的市井用瓷到庄重礼瓷,都体现了“美到极致是自然”的境界。

 

2017年11月15日——12月25日,华侨博物院、南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展览共撷取文物84件,从这些瓷器的造型、纹饰及胎釉中我们能一睹南平茶洋窑制瓷业的风采,它的发现充实了福建瓷器发展史,为研究贸易陶瓷(即外销瓷)史乃至文化交流发展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于瓷器、关于南平茶洋窑,你了解多少呢?

 

不了解不要紧,让华博君一一道来!

 

南平茶洋窑

 

茶洋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约25公里,分布在茶洋自然村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山坡处,南临南福铁路及闽江。据《南平县志》记载,宋代这里设有金砂驿,元代改名茶洋驿,明、清沿用。当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密,境内溪水长流,瓷矿土资源蕴藏丰富,水运交通便利,是发展制瓷业的理想之地。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中期,是一个以青釉、青白釉、黑釉器共存,集龙泉窑、景德镇、建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等窑系于一身的民间窑场,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水运交通,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销往海外。从宋至清,茶洋窑的发展壮大延续了数百年。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宋元之际,茶洋窑生产规模最大,烧造时间最长。主要生产社会生活日用品,兼烧制陈设供器、玩具等。产品以碗类器为大宗,其余有杯、盘、碟、盏、洗、壶、罐、炉、钵、盒、枕、水注等。清代中期,茶洋窑还烧造少量的青花瓷器。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古窑址共计8处(其中宋元时期的窑址6处,清代中期窑址2处)。主要分布在大岭、安后、碗厂、生洋、马坪、罗坑、新碗厂等相连的山丘处,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茶洋窑遗址

 

是于1980年3月福建省文物普查时得以发现,地处闽江上游的南平市境内,隶属太平镇葫芦山村管辖,有的学者称茶洋窑为葫芦山窑。1995---1996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闽江水口库区的建设,在茶洋窑的大岭、安后两处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部分揭示了茶洋窑的文化内涵,为研究茶洋窑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茶洋窑的位置搞清楚了, 那么,它烧制的瓷器, 有什么来头呢?

 

话说斗茶

 

宋元时期,盛行斗茶,上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好此。说到斗茶,就不能不说茶盏。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宋代·饮茶图(茶盏·盏托)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斗茶图/宋代

 

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很快散开,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不仅要茶好,斗茶所用的茶器,更是要风雅十足!

 

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具影响力地是福建建窑的黒釉茶盏。受其工艺技术的影响,闽北、闽东等邻近地区的窑址群起而竞相仿制建窑的黑釉瓷器,形成庞大的窑址体系,创烧于北宋时期的茶洋窑就是其中一例。

 

黑釉

 

茶洋窑以黒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或青白釉瓷器,其烧制的黒釉瓷器品种多样,以碗类器为大宗,其余有杯、盘、碟、盏、洗、壶、罐、炉、钵、盒、枕、水注等。

 

茶洋窑黑釉茶碗,其釉色呈黑色、褐色、酱褐色,部分有兔毫纹,施釉不及底。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现象较为常见,疑似施有二层釉。茶碗胎体因含铁量较低,多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相比建窑的茶盏,其碗口较为宽大,腹部较浅,器型外壁露胎处常见轮旋痕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大量的茶洋窑瓷器产品 除了中国人自己用,

 

我们还把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

 

宋元时远销国外市场

 

茶洋窑址座落在茶洋自然村,西距南平市市区约25公里,窑址北靠连绵的山丘,南临南福铁路与闽江。据《南平县志》记载,宋代这里设有金砂驿,元代改名茶洋驿,明、清沿用。古时,这一带江面礁磐林立,滩险水急,过往的客商船只都得在此停靠,乃福建南北交通枢纽和闽江水运的重要站关之一。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宋元时代,是福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福建陶瓷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茶洋窑的生产也进入了鼎盛阶段,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便利水上交通,大量的茶洋窑瓷器产品经由福州和泉州销往国外市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说到出口外销,

 

就不得不提一件日本国宝,

 

日本国宝“灰背天目”

 

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件国宝级“重要文化财”文物,它是一种中型的平肩深腹黑釉束口茶盏,器身褐黑相交,灰头垢面,釉面(被)涂了一层灰在上面似的,故取名“灰被”。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按日本的名碗确定的排名:曜变、油滴、建盏、灰被、玳皮盏、杂天目,可见“灰被天目”在日本茶道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美质,深受日本人喜爱,而成为举世珍宝。

 

长期以来,中日双方的研究者们一直未找到“灰被天目”的产地和窑口,直至1995年对茶洋窑进行大面积的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黒釉深腹茶碗,均与日本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相同。从而破解了中日陶瓷交流史、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桩悬案。

 

“灰被天目”也称“灰蒙”、“灰冠”、“灰担”、“灰潜”等,是日本用以形容与建盏同类的那种表面蒙着灰色的器物名称。

 

随着茶洋窑瓷器产品大量的流向海外市场,其制瓷技艺也随之传播至世界各国。如在日本被誉为 “陶祖”的加藤四郎左卫门氏,在宋代曾随道元禅师到福建学习制瓷技术六年,回国后在濑户开窑烧造黑釉炻器——“濑户物”或称“濑户烧”,其主要仿自“灰被天目”。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介绍完了茶洋窑在海内外受欢迎的基本情况,

 

我们再来说说茶洋窑到底有哪些特色让它如此大受欢迎!

 

造式丰富多样

 

茶洋窑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圈、支圈组合钵、托座、箍圈、轴顶、垫饼、碾床等。从采集的窑具推测宋代时期茶洋窑烧造形式较为多样化,有一器一匣钵的单烧、多匣钵装烧、支圈组合钵复烧、托座垫烧或托座叠烧等

 

茶洋窑青釉

 

青釉是我国各类颜色瓷中创烧最早的品种,从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开始,至六朝青瓷已形成一个早期越窑青瓷体系,唐以后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越窑青瓷体系。南宋以后,浙江龙泉窑异军突起,烧制成有特点风格的粉青、梅子青等上乘佳作。

 

茶洋窑烧造的青瓷主要受龙泉窑的传统工艺技术影响,器物多施半釉或施釉不及底,釉色较暗,多泛黄绿或发灰釉层较薄,光泽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器内流行涩圈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艺术与生活的统一

 

茶洋窑的陶瓷艺人善于捕捉不同题材,利用犀利流畅、娴熟自然的刀法,将生活中的美融入瓷器画面,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善美统一。其纹饰有花叶篦点、缠枝花卉、荷花、莲瓣、牡丹、团菊、水波、双鱼、云气、如意、兔毫、折扇、几何形、卍(万)、福、寿及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卦铭文,此外还有龟、蜂、猴等纹饰。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展 览 现 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在华博展出

 展 览 现 场

 

 

古人说,

 

景德镇的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汝瓷则“雨过天晴云破处,似玉、非玉、而胜玉”,

 

而钧窑又是“夕阳紫翠忽成岚”……

 

不同的风土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了不同的瓷,

 

但不变的,是中国制瓷人的匠心。

(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