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探讨“数字化时代”清明文化创新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延续数千年的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两岸专家学者3日汇聚上海,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影像等现代技术实现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两岸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众艺益百人文关怀协会合作举办,两岸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影像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200多位各界人士参与。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和宝贵历史遗产,清明节是维系民族认同的关键性力量。在两岸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殡葬习俗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清明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

 

陈士良举例说,运用影像技术制作逝者生前视频,并应用于殡礼、葬礼、祭扫、追思等各个环节的“人生小电影”,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有益尝试。

 

“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再到保留人生经历,改变传统殡葬文化和祭奠仪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生命的态度。”陈士良说。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鲁虹表示,“人生小电影”是新时代的殡葬文化创新,也是践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的好载体。“人生小电影”服务对象庞大,呼吁尽快构建擅长殡葬文化策划的“外脑”网络体系。

 

由香港恒生大学和福寿园国际集团共同主办,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的“沪港大专院校生命教育新媒体创意大赛”获得了与会两岸专家的肯定。

 

台湾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总会长张永山表示,“慎终追远”缅怀祖先的习俗,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认知共识。运用现代高科技微片技术改革创意,配合民间文化传承体系,引发青年的参与兴趣,不仅可令两岸共享清明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增加民族认同感。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数字化时代”需要结合互联网、数字影像等技术手段,建构起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命记录模式,为两岸民间人文历史的保留与传承探索新道路,从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记者潘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