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忆清明”系列之四:“唯有德行、信仰、家训,才是家族真正的传世之宝”

编辑:何婧|2023-04-06 16:26:17|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四:“唯有德行、信仰、家训,才是家族真正的传世之宝”

 

本文作者手书《望江南・超然台作》

 

在台湾,清明前后,除了扫墓,春假、春游也是重头戏,重到需要提早规划、预先抢票,或者研究错峰出行的攻略。三月中,人们开始期待春假。有些手脚比较快的人,在三月初就着手安排扫墓兼春游的计划了。

 

至今犹记那一年春假,我返乡祭祖,顺便在乡间陪爷爷奶奶待几天。从台北南下的时候是连续假期的第二天。大多数人早在连假的第一天或者前一两天已各就各位,是以我一路畅通到家,并不堵塞。没想到,假期末尾,我准备购票北上的时候,才发现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的票全部售罄了!只好蹭同乡同学的车结伴(塞在)北上(的高速公路上)⋯⋯有了这次教训,我或者预先购买来回车票,或者避开高峰期,择期返乡祭祖。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四:“唯有德行、信仰、家训,才是家族真正的传世之宝”

 

本文作者2022年摄于台北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持守千年的传统美德。历代以来,民多迁徙,但不管落户何处,总有回乡祭祖之俗。就算无法回到姓氏、家族的起源地扫墓,至少藉由宗祠、墓碑或者门楣上的堂号等,也能了解、考据、寻访其人其家之所从来。

 

记得我返乡祭祖的时候,爷爷特意取出珍藏的族谱,告诉我家族迁台的故事。他抚摸着泛黄斑驳的族谱,用闽南话述说着族谱编写的过程、侧重点以及他续编族谱的计划。我则一边听,一边追忆先人的风范。房屋、田产、钱财、学问等,都不足以使一姓一家立足世间,唯有德行、信仰、家训,才是家族真正的传世之宝。每当想起高祖父、高祖母的事迹,我就肃然起敬,默默检视自己是否言行端正、是否配称为他们的子孙。

 

清明时节在台湾春游、春郊的情景也颇令人回味。我们一家人会时时关注气象预报,择一个不下雨的日子到墓园扫墓;问候过先祖,就在附近的野外田间跑跳,或者在周边的景点待它一个下午。梅山公园、竹崎亲水公园等都是我们喜爱的去处。那里山水相依,春和景明,清明连假时游人如织。

 

清明、祭祀、春游,原本有着不同的意涵。清明是传统农历廿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道:时序至此,万物都焕发清新、洁净的光彩,因此称为“清明”。祭祀是寒食节的习俗,春游则是上巳节的保留节目。寒食节与清明节气相距只有一两天,历史上人们渐渐将扫墓祭祖延至清明;又因祭祀场所通常在郊外,所以又把上巳节(农历三月三)的春游踏青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清明、祭祀、春游被“打包”在了一起。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四:“唯有德行、信仰、家训,才是家族真正的传世之宝”

 

本文作者于福建三明春游留影

 

到大陆以后,我接触到在台湾时不曾知道的清明习俗——吃青团。青团,是江南的传统小吃,古代时人们通常把青团当作祭祀品,而今已成为家常小吃。“青团”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团子,它还有一个浅显易懂的名字叫“清明果”,以示它是清明时节才吃得到的果子,由鼠曲草或者艾草的草汁和着米粉制作而成,类似台湾的草仔粿,咸甜适中,正合我的口味!

 

清明时节,“烟雨暗千家”。然而,雨后的大地清新洁净,万物焕发着光彩。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祀缅怀,之后冲上一壶好茶,或者沽上一壶好酒,在郊外置身“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美景之中,如东坡先生说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想,无论吟诗还是沽酒,无论立德还是敬业,都要抓紧大好的年华。对了,吃茶饮酒的时候,一定要佐以清明之果喔!(作者:刘信愔,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清明假期 踏青休闲

2023-04-06
展开全文

清明假期 踏青休闲

 

4月5日,游人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银城花海踏青游玩。新华社发(张启富 摄)

 

清明假期,人们纷纷来到户外踏青休闲,感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假期 踏青休闲

 

4月5日,游客乘船在杭州西湖游览。新华社发(龙巍 摄)

 

清明假期 踏青休闲

 

4月5日,游人在河南省济源市牡丹园赏花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苗秋闹 摄)

 

清明假期 踏青休闲

 

4月5日,游人在江苏苏州拙政园游览。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清明假期 踏青休闲

 

4月5日,人们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赏花。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收起全文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2023-04-05
展开全文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已经两年半没有回台湾了。适逢清明节,携同女友回了她的老家——广东揭阳。距离广州市区三个半小时高铁车程的揭阳,其承载的文化与我熟悉的广州截然不同。我们从广州东站出发,一路高铁将我从满耳粤语的广府疆域抽离出来。揭阳位于粤东,传承更多的是潮汕文化。因为属于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所以潮汕地区的语言和风俗与台湾很相像,连人们在节庆期间的吃食也相似。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出了高铁,打上出租车,一路风尘,步入女友家门已是下午五点多了,家里的长辈非常热情地端上了薄饼和蒸粿。潮汕薄饼类似台湾的春卷。我写过一篇文章《春卷与清明》,讲述清明时节的台湾人崇尚不开火做饭以纪念介子推,吃的就是冷食——春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春卷逐渐发展出咸甜两种口味,添加的菜料也更为丰富,并成为台湾地道的美食。潮汕薄饼与台湾春卷相似,都是用精面粉制成薄薄的面饼,再将内馅卷在这张薄薄的外皮里,用手拿着吃。馅料也分咸口和甜味两种,咸口包裹着韭菜、豆芽、虾干、蛋丝等,部分地区还会加入油煎葱粒,吃起来香气更浓。台湾的则是替换成豆干,吃起来更扎实、更有饱腹感。揭阳的甜味薄饼用瓜册丝(注:是腌过的甜味冬瓜丝)为底,佐以揭阳特产糖葱片和芝麻。台湾的甜味春卷是在咸口的基础上再铺满花生粉。揭阳的蒸粿类似台湾的发糕。同样是糕类制品,潮汕人喜欢朴籽粿,在揉面时加入富有地域特色的朴籽树汁,入口松软且带有树叶的清香。台湾的发糕更多是加入白糖、蔗糖,口感上较为甜腻。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本文作者拍摄的揭阳街景

 

用过晚饭,理所当然住宿在女友家里。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们被长辈们喊醒,洗漱一番,六点半出发,进山祭祖。女友的姐夫是中山市人,每逢清明就会准备一整片的烧猪肉当祭祀品。他告诉我,在广东人的习俗中,用烧猪祭奠先祖是等级最高的祭拜方式。我发现整场祭祀仪式的顺序与在台湾差不多——摆放贡品、跪拜先人等等。祭祀仪式完成后,整片烧猪就成了我们的午餐。吃的时候我才知道,潮汕的烧猪就是台湾的烤猪,只是吃法不尽相同。在台湾是蘸着椒盐入口,在潮汕居然是蘸白糖!地域差异造就了相同食材的不同演绎方式,在舌尖上绽放出不同的味觉冲击。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本文作者在山西平遥古城(作者供图)

 

清明节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追求“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尊崇先贤、不忘传承的优良传统。清明祭祖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流淌在我们中华儿女血液中特有的文化属性,它提醒我们不能忘本。随着防疫措施的改变,两岸民众逐步恢复了往来沟通,我也将会在过年的时候回台湾祭拜先祖,为自己心中那缕思念祖情暂时画上一个休止符。(作者:谢建鋐)

收起全文

清明节前夕:台胞返乡寻亲祭祖 感受心灵根脉

2023-03-21
展开全文

中新网台州3月20日电 (傅飞扬)“妹妹,欢迎你们回老家,家里人都很想念你们。全家人都好吗?”在浙江台州温岭市箬横镇南塘村,几位老人眼含泪光,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上述,是温岭籍台胞张香娟在堂哥张关富家门前与亲人们相认时的场景。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2023年清明节前夕,台湾大陈籍台胞、台湾中华大陈同乡总会青年台商会会长、宁波市台商协会副监事长盛汉伟一行6人抵达南塘村,开展寻根寻亲祭祖活动。

 

“爸爸,妈妈,我现在回到了我们的故乡。我很想念你们,一定替你们完成寻亲的心愿。”谈及已故的亲人,张香娟红了眼眶。她表示,自己没想到台州和温岭两级台办寻亲的效率这么高,没过多久便帮助其找到了家乡的亲人。

 

原来,2022年11月2日,温岭市台办收到台胞张复华(张香娟的哥哥)的来信,希望寻找大陆亲人。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温岭市台办即刻联系有关部门整合本地资源,不到24小时就帮助他们找到了亲人。

 

此次回乡之旅,张香娟和丈夫盛明友一家人拜访了长辈的一些亲朋好友,并赴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屿峒天观光赏景。随后,他们乘坐轮船奔赴自己的出生地——大陈岛,通过亲身体验、镜头记录等深刻感受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

 

“寻根寻亲这个念头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过。”盛汉伟说,自己赴大陆创业已有20多年,在童年记忆里,爷爷那口地道的温岭腔总能勾起他对海峡彼岸的无限遐想。

 

盛汉伟回忆道,当他把在宁波创业的消息告诉爷爷时,爷爷很高兴,觉得自己是“叶落归根”,回到故乡。

 

台胞返乡寻根祭祖表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经得住岁月风霜,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

 

温岭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愿为台胞回乡寻根寻亲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类协助,也欢迎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年朋友回到祖籍地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家族历史,感受心灵根脉。(完)

收起全文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一:“我的根在泉州安溪县”

2023-04-03
展开全文

每年进入4月,就到了清明节。清明节,在台湾省叫“民族扫墓节”。在这个两岸同胞对先人们慎终追远的日子,我都会禁不住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描写的情与景,真的很符合我的心境。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一:“我的根在泉州安溪县”

 

我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的孩子,到大陆学习工作十多年了。因为疫情的缘故,这几年我都没有回台湾。但是,每逢清明倍思亲,我会沉浸在孩提时过清明节的种种回忆中。对两岸同胞来说,大家都是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也有许多相同的、不同的民俗。那么,台湾的清明节有哪些特色呢? 

 

第一,在饮食方面。过清明节,台湾人家里面一般不会开火煮饭,而是以生食和冷食为主。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寒食节”与清明节前后到来,它们很相似,都是祭祀类的节日。在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的忌日期间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唐代,寒食节就成了全国性法定节日,后来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在台湾过清明节,大家吃的“寒食”基本上有三种:润饼、红龟粿和草仔粿。润饼是寒食里面的代表性食物,既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母子,更是为了感念先人;红龟粿,代表着清明时节子孙返乡食红龟粿,有长命百岁的寓意;草仔粿,则寓意着保佑子孙平安发大财。

 

第二,扫墓时有“培墓”、“挂纸”、“脱壳”等等仪式。台湾人里面绝大部分是闽南人和客家人。闽南人群体扫墓的方式分为“培墓”和“挂纸”两种。“培墓”是比较隆重的扫墓祭祖仪式,需要事先准备三牲、五牲以及各种祭祀食品,还要备妥纸钱、蜡烛和炮竹,并在墓前点燃“子孙灯”,祈祷先人们保佑后代人丁兴旺。“挂纸”是最常见的扫墓方式,又称“压纸”,简言之就是替先祖“修理房子”:将坟墓上的杂草树木铲除并整理干净;将祭祀用的纸钱两三张折成一叠,用小石块压在墓碑和墓头之上;将准备好的简单祭品向先祖祭拜,同时焚烧纸钱。在客家人群体中,扫墓祭祀还有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将蛋壳撒在坟墓上,意味着“脱壳”,象征送旧迎新。

 

第三,清明节是春游踏青的好日子。因为祭祖,家族宗亲可以团聚在一起。扫墓之后,宗族亲戚们就会一同踏青郊游。春光明媚,万物更新,家人宗族郊外踏青,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春节大团圆之后的又一次团聚,轻松惬意,又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一:“我的根在泉州安溪县”

 

安溪县西坪罗氏宗祠(罗鼎钧 供图)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一:“我的根在泉州安溪县”

 

罗鼎钧(左二)与安溪县罗氏宗亲合影(罗鼎钧 供图)

 

一百多年前,我的先祖离开家乡泉州安溪,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台北的大稻埕,自此在台北开枝散叶。我永远记得抵台的第一代先祖墓碑上写着的“清溪”二字。“清溪”这个地名,就是今日的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如今的我,正是在先祖们的家乡——闽南大地上发展事业。前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回到念兹在兹的祖籍地泉州市安溪县寻根。在泉州市台港澳办、安溪县台港澳办,以及安溪县罗氏宗亲的热情帮助下,我来到了罗氏宗祠前。当我站在祖先们生活着的土地上,面对着罗氏宗祠那座古老的建筑,对照族谱追远寻根时,“回家了”的感觉无比强烈地激荡着我的心,让我内心充满激动和感动,仿佛与罗氏的祖先、历代族亲们站在了一起。在安溪县,我和罗氏宗亲们畅聊时完全没有陌生感,就像从来没有分开的亲人一样自然和亲切。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台湾同胞的根就在祖国大陆,而我自已的根就在泉州安溪县。(作者:罗鼎钧)

 

 

 

 

收起全文

忆先人寄哀思 台湾清明习俗传统且隆重

2023-04-06
展开全文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朱贺)4月5日是清明节,在这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两岸共同传承的习俗。随新冠疫情趋缓,两岸台胞返乡祭拜先人在今年成为热潮。

 

“虽然斯人已逝,但能站在墓前与先人说说话,感觉我们依然亲近。”在大陆发展的台青林元达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早在3月初,他便和太太回到台湾,祭拜亲人是其中一项重要行程。他介绍,近年在台湾,焚烧纸钱等祭拜仪式趋于环保,但民众寄托哀思、追念逝者的心意并未改变。

 

受疫情影响,夫妇二人久未回台,前些年每至清明只能在苏州家中折柳寄思。随着部分两岸直航航点和“小三通”逐步恢复,林元达观察到,今年有许多在大陆打拼的台胞友人于清明前夕回台祭祀扫墓,延续慎终追远的传统。

 

林元达说,据长辈回忆,其所在的林氏家族早年从福建莆田去往台湾,他期待今年有机会去当地找寻祖宗根脉。

 

在台湾,早先有“清明不回厝无祖”的说法。因此每逢这天,台湾许多大家族会在祖厝举行盛大的祭祖扫墓活动,仪式传统且隆重,也带动岛内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返乡热潮。

 

5日上午举行的台湾范姜宗亲会2023年春祭典礼中,逾3000位来自各地的范姜氏后人齐聚桃园新屋范姜祖堂,带来各式祭品。祭祀遵循古法,在客家八音的奏乐中,在场人士焚香默祷,向祖先行礼,颇具传统特色。

 

“疫情缓和,今年参与人数比前些年多,现场坐得满满当当。”桃园市范姜宗亲会中坜分会长范姜群镗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该家族的祭祀活动每年举办两次,清明节这天进行的是春祭,由祭拜宗祠和祖塔两部分组成。除祭祀外,这场盛大的家族团聚活动还会为在外求学的优秀后人颁发奖学金,以资鼓励。

 

范姜氏源于清代初年的广东海丰。范姜群镗介绍,当地有位雷氏妇人因丈夫范集景早逝,无力扶养孤子,后改嫁姜同英为妻。其子成年后为感念继父养育之恩,便将五子均冠上范姜复姓。1736年,范姜氏祖先从大陆迁徙到台湾,在桃园新屋落地扎根、开枝散叶,并于每年举行祭祖活动,延续至今。如今除台湾外,深圳、上海、厦门等地均有范姜后人。

 

观察到近年参加祭祀活动的长辈居多,范姜群镗希望年轻人也能将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观念好好传承下去。

 

同样位于桃园新屋的叶氏祖祠,也在5日迎来大量后人追思祭祖。据中时新闻网报道,今年有超8000位叶氏后人返乡祭拜,有年逾90岁的长辈专程前来,也有后辈从巴西、美国等地返台参与仪式。据介绍,叶氏先人叶春日亦于清代从大陆来到台湾,该家族清明祭祖的传统已维持超二百年,规模曾达上万人。

 

位于台南市楠西区的江家古厝,有“全台最大单姓聚落”之称。据《联合报》报道,今年清明,约250位江氏后代返乡,在祖坟前祭拜行礼,追思先人。报道称,距江氏祖先自大陆来到台湾,已有三百余年。(完)

收起全文

春卷与清明

2022-04-01
展开全文

我生在台南。孩提时代,每当清明节前后,奶奶总会带着我去买春卷,一家子的午晚餐就此解决。台式春卷用薄如蝉翼的干卷皮,以包菜(台湾叫高丽菜)为基底,裹着满满当当的馅料,佐以花生粉调味。台式春卷有点像是大陆的煎饼果子,只是体型更小,内馅更为清脆爽口。它也有点类似越南的春卷,但是口感没有越南的润滑,入口也没那么多汁。

 

一直以来,家里人都习惯买金得春卷。那是一家六十年店龄的老店,位于台南国华街道的永乐市场旁边。与其它商家的春卷相比,金得春卷的特别之处在于客人们可以选择店内琳琅满目的馅料自由搭配,有蛋丝、有豆干、有虾仁、还有猪肉等等,45元(新台币)一卷,虽然比别人家略贵一些,但是客人可以自行调整甜度,全糖的、八分糖的、半糖的、三分糖的、无糖的,都可以,其实也就是花生粉的比例多寡而已,不过这种客制化的做法着实受到买家的好评,也着实有趣。

 

春卷成为我自小以来对于清明节的深刻印象。直到上了小学才从课本中得知,春卷是寒食节的纪念衍生物,是为了悼念在晋文公重耳所烧的一把火中、走向自己心之道义的介之推。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临近,地域特色化的习俗也就发展融合成为台湾当地的传统,春卷演变成为了清明节气的饮食代号。后来,我念研究生来到了大陆,想找一找儿时那相似的味道。在厦门中山路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一位老奶奶推着小车贩卖着尚留余温的春卷,车上泡沫盒里装的春卷5元人民币一卷。小卷入口,舌尖上立刻泛起儿时熟悉的味道:高丽菜和豆干,卷着花生粉……,小时候奶奶带我买春卷的画面瞬间浮现在脑海中,慰藉着我的思乡之情。

 

在中国人的眼里,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大日子,彰显的是对祖先的崇敬和追思。节气来时必要做对应之事,来对应此景。这是留存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性格和基因。来大陆后,我跟当地很多朋友聊起清明扫墓的传统,两岸基本相同。

 

在台湾地区人民的信念里,寿终正寝的归宿基本都是灵骨塔,家里人称之为“塔里”。每到清明,家里大人会携带着三牲、鲜花和素果前往“塔里”祭拜。三牲是市场买的现成的炸鱼、油鸡和烤鸭拼盘。尽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忙而快,人们无暇准备过多的祭品,但虔诚的心和周到的礼节必不会少。

 

我是家里的长孙。奶奶信奉道教,由于道教有些许的忌讳,于是奶奶每年都嘱咐我在成年之前不准和大人们一同去祭祖,留在家里遥想思念先祖就可以了。我满16岁那年,在妈祖庙里行完成年礼后,才有资格在清明节与家人们同行祭祖。奶奶说,以成年人的身份去祭祖,对祖先行大礼,方显真正的敬意。

 

清明祭祖,是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共有的传统。这项仪式就像是炎黄子孙的一座精神家园,它能够让我们安放人格,知道来路、根有所依。因为全球疫情蔓延,这两年我都没能返乡祭祖。我由衷地期盼疫情尽早结束,两岸早日恢复往昔的繁华往来,我也能早日返家一趟。如果真的返乡了,该换我扶着奶奶去买春卷、去“塔里”看望待我很好的曾祖父母,完成落下两年的祭祖任务,完成心灵的认祖归宗。(作者:谢文艺)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