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大总统的掌上明珠:孙中山的长女孙娫
孙娫,亦称孙金琰(瑗),1894年3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于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她是孙中山与卢慕贞的长女。1895年10月,刚满一岁半的她,因父亲孙中山首次武装反清广州起义的失败,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短暂人生。
孙娫与父母兄妹在美国檀香山的合影
迫不得已,咿呀学语中的她跟随祖母、母亲及哥哥孙科等家人在同乡陆灿的照顾带领下,远避檀香山大伯孙眉处。逃难之路,艰辛漫长,据其兄孙科忆述:“当时我们乘的并不是完全的汽船,称为火轮,虽然也有部分依靠机器的动力航驶,但仍兼张着帆布,船重也只得三、四千吨左右,从香港首航经日本的长崎、神户、横滨等港口已耽误十数天,然后到了火奴鲁鲁,历时共一个月”。 “先伯父所经营的农场,叫做姑剌山牧庄,在檀香山的茂宜岛上。那是一处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很不容易找到一个和我年龄相当的玩伴。”可见其异乡漂泊之苦,所幸这时的孙娫尚年幼无知,不大懂感世伤怀。
随母亲在檀香山一住就是12年,孙娫渐渐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小公主。其间,父亲孙中山曾三次来檀团聚,时间总计也不超过一年半。1907,大伯孙眉在檀香山的生意遇到瓶颈,而转至香港耕种小农场以维生计,孙娫姐妹亦随之迁居香港孙眉处,继续三代同堂的生活。三年后,即1910年7月,祖母杨太夫人去世,不久母亲便带她与妹妹离开香港赴马来西亚庇能(今槟城)与父亲相聚。不幸,是年底,孙中山即被南洋英殖民当局通令驱逐,父女再次分离。分别当月,孙中山就致函两女,述说思念之情:“爱女娫、婉收看:父今晚已行到第四个埠,即苏彝士运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两母亲知之也。父今欲汝两姊妹同去影一相,影好寄三四张去檀山阿哥处,叫他转寄来我可也。另外,寄来第二第三两埠之风景画片数十幅,包为一扎,托金庆先(生)转交。余事再示,并问候你两母亲及各人平安。父字西十二月二十号。”
1912年4月,孙中山与长女孙娫(左)及次女孙婉合影
1912年2月,孙娫随母离开庇能回国赴南京与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父亲团聚。这是一次无比风光的聚首,因为她已成为受人尊崇的总统“女公子”,拥有了“公主”的荣光。4月,随父访沪、鄂、闽、粤等地。5月14日,与伯父孙眉、伯母谭氏、母亲卢慕贞、陈粹芬、妹妹孙娫及孙婉、堂哥孙昌妻王金顺、堂侄子孙乾坤及孙满等赴香港九龙百花林祭扫祖母杨氏墓。5月27日,这位18岁花季少女回到阔别18年的故乡翠亨村,并与族亲多有合影留念。这一时期,应该是孙娫生前最感幸福的时光。
1912年5月,孙中山全家在广州合影。前排左起:卢慕贞、孙中山;后排左起:孙娫、孙科、秘书宋霭龄、孙婉
同年7月,在北京政府划拨约一万美元教育公费资助下,孙娫与兄孙科、妹孙婉同船赴美求学。临行前,孙中山特致函美洲各埠同志,谓“儿辈幼年远学,于事物多所未知”,请“时时提撕而指示之”。
1913年3月,就读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孙娫不幸患糖尿病,肾功能衰竭,久医不愈,遂由其恋人伍平一特聘医生及护士陪伴她回澳门母亲处继续治疗。6月18日,正领导反袁“二次革命”的孙中山由沪来澳探视病中的爱女,回天乏术,为之惨然。6月25日,19岁的孙娫最终因肾病不治在澳门去世,葬于澳门大西洋坟场,1932年迁葬于翠亨村附近的谭家山孙族坟场。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