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面临受冻风险也要与俄罗斯天然气划清界限,欧洲在想什么?

1966年,为了压低荷兰天然气价格,意大利和奥地利开始和苏联商谈进口计划。这一年,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认为,向欧洲出售石油和天然气一举多得——既可获得外汇,又可引入欧美技术和资金,还能维护和欧洲国家的外交稳定。双方一拍即合,就此开启了冷战中坚实的双边能源合作。

 

1969年,勃兰特成为西德总理,他一上台就推行和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东方政策”,并拉开了进口苏联天然气的序幕。1973年,德国正式从管道引入苏联天然气,随后,短短10年内,苏联天然气就占到了西德市场30%的份额。

 

其间,美国曾数次施压,希望欧洲放弃与苏联的油气贸易,但欧洲没有妥协。

 

反倒是冷战结束后,俄欧的能源合作不断受到各方的阻挠与干扰,事实上,“北溪”项目的开启正是为了减少这种干扰。然而,事与愿违,输气管道已经变成地缘冲突的焦点,稳定的能源贸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重重制裁与妥协。如今,退无可退的“北溪”断绝了在这个冬天输气的希望。欧洲不得不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方。

 

欧洲怎样做出了宁可苦自己也要拒绝俄气的选择?稳定的能源贸易如何走向瓦解?央视网记者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进行解读。

 

从冷战时代起就从苏联进口天然气的欧洲,为什么无法继续维持天然气输送?

 

赵晨:类似油气管道的大型工程有很强的地缘政治地位,它们要服从于政治的安排,否则第一无法建成,第二无法正常运行。

 

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有很大的差异,就在于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是相对稳定的。

 

第一,在冷战的格局下,西方对于苏联存有畏惧之感,使得美国和欧洲不敢用现在的某些手段去干扰苏联与欧洲之间正常的油气贸易。

 

第二,冷战时期,欧洲的安全感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有很大提升,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它们愿意去寻求独立于美国之外的自主外交,所以这一时期,苏联开始向欧洲输送能源。虽然美国一直反对,但是那时的欧洲有勇气和苏联进行能源的贸易,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第三,冷战时期的东欧国家是被苏联老大哥所控制的,因此在能源管道方面它们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但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波兰等国家自主性越来越强,它也不愿意再听从德国和法国所主导下的欧盟的意见。要知道,在能源管道问题上,其实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不乐见“北溪-1”和“北溪-2”管线的开通,因为它们本来可以从“亚马尔-欧洲”管道或者是“兄弟”“联盟”线等通过本国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收取过境费,在这些利益面前,它们并不愿意服从德国的利益,或者是欧盟的整体安排。

 

宁可面临短缺风险也要与俄气划清界限,如何看待欧洲的选择?

 

赵晨:第一,欧洲现在的确感觉到安全关切更为重要,毕竟俄乌冲突是二战结束以来在欧洲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冲突。在这一前提之下,它们对于原来的一些政策,比如德国过于依赖俄罗斯能源作出了一些反思,认为现在有必要去进行转型、作出调整。

 

第二,受到美国政策的影响,我们看到欧洲现在已经基本被绑到了美国的战车之上,不仅培训乌克兰的士兵、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援,在制裁上甚至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体来说它们和美国的政策高度协调。在这个时候欧洲人感觉自己很虚弱,认为要前所未有地依赖于美国的支持。

 

第三,欧洲人在享受了超过40年的冷战红利之后,对于战争的概念已经模糊。冷战时期欧洲之所以会维持和苏联正常的能源贸易,是因为那个时候它还是从很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换句话说,那个时候还不能够得罪苏联,所以对于与苏联进行贸易并不持完全排斥的态度,更不要提破坏天然气管线的危险举动。但是现在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承平日久,对于俄罗斯也存在一定的小觑之心,而且它们对乌克兰同情心爆棚。

 

这时它就会采取一些冒险的举动挑衅俄罗斯,这是自信心还是虚幻地自大,还要看俄乌冲突最后要持续多久,打成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央视网消息 记者/阚纯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