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银杏树与水果糖——台胞在滇西的悼念与致敬
又到一年的九月十八日,举国同殇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又回想起了不久前去滇西悼念抗战先烈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立秋之后的滇西,有点凉,风收拢了夏的锋芒。天光薄,云低得仿佛要贴住屋檐,高黎贡山在晨雾里把轮廓递给每一个抬头的人。秋日里,我抵达云南腾冲,开启了对滇西抗战先烈的悼念与致敬之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并将矛头直指缅甸,企图从陆上封锁中国战场的西南后方——云南,进一步孤立中国。为保卫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同时对英军盟友予以支持,1942年3月,十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走出国门,入缅对日作战,掀开了我国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远征军官兵们来自祖国各地,入伍时大多不到30岁。他们歼灭了约4.7万日军,收复了滇西8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小团坡上矗立的远征军墓碑。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国殇墓园的门额沉静,石刻的笔力把时间按在正中。天空灰得像哭过,雨声很大,仿佛整个天空都在为这些英烈哀悼。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腾越镇,1945年7月7日建成开放,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而建的纪念陵园。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成了抗战最前线。1944年,中国远征军发起反攻,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收复了腾冲。
立秋后的银杏树早早显出一圈淡黄,像信纸边缘被指腹来回摩挲后的微卷。走进国殇墓园,那镌刻着10万多个远征军将士名字的名录墙,震撼人心。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位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投身抗战的英勇身影。立在国殇墓园中山丘上的一座座石碑,看似一道滇西宏伟的无形堡垒,保卫着我们的家园。碑列如阵,许多碑面已经模糊,仿佛只剩年月的刻痕,不见清晰的姓名。我站在一排墓碑前,忽然意识到,所谓“无名”,并不是没有名字,而是把名字写进了山河。
在墓园里,还有一些在滇西反攻中作为盟军与中国远征军一起作战的美军士兵的纪念碑。讲解员讲起那段并肩作战的岁月说,滇西作战中,中外将士曾在同一条补给线与生死线之间往返。我想,我们纪念先烈的真正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当我们抬头看山与碑,不只是在回望一个国家的抗战史,也是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从腾冲前往保山市的龙陵县,这里的松山抗战旧址是滇西抗战主战场之一。松山高踞于怒江峡谷西岸,因扼守滇缅公路咽喉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必须先攻克松山,才能打通滇缅公路,打通运输命脉,掌握反攻主动权。
山路在脊背上摩擦出曲折,立秋雨霁后的怒江一片青色,奔声入谷。田畔被点燃的稻草垛像一堆堆守夜的火。导游在车上轻轻叮嘱:“去松山,记得带点糖,孩子们喜欢甜的。”这句话像一根细小的刺,慢慢扎进心里,那是因为在松山倒下的,有一群还未来得及长大的孩子。糖,是人间最朴素的温柔。
到松山抗战旧址时,我从背包里摸出那包糖。它原本很轻,轻得像清晨的露水,可一到松山,它忽然变得很重,重得像被迫提前结束的课本、未点燃的生日蜡烛,和一次再也来不及的午后放学。水果糖包装纸在掌心细碎作响,像久远的点名簿被风翻过的页角,也像是一封迟到八十年的家书。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松山战役旧址。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我把这包迟来的糖轻轻放在娃娃兵方阵的雕像前,听解说员讲起被山雨洗过的阵地、被硝烟熏黑的工事,和未成年的孩子们被迫面对战争时的残酷。胸口那股沉闷一直往上涌——悲愤、歉疚、难受,一层一层压过来,莫名有点喘不上气。我知道这包糖已换不回这些娃娃兵的青春,也换不回他们该有的顽皮与贪嘴,可在这一刻,它就像一枚小小的勋章,把“孩子”这个身份郑重别回他们胸前。我站在这群娃娃兵的雕像前,这些亲眼所见的震撼与巨大的悲痛,让我似乎明白了这包糖的重量,它不只是一点甜,更是一场历史见证中不容忘却的记忆和敬意。它的重量,是把纪念从宏大叙事带回人间体温,是把抗战胜利从盛大仪式写回万家灯火。
从前的我,只在翻阅历史书时从纸面上了解抗战,但这次滇西亲眼所见的现实,我亲身感受到的是一份共情的伤与疼。九一八事变,是国殇,是警钟,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的美好在腾冲与龙陵并不抽象:如今滇缅公路的旧线已化为新路,车水马龙,入夜,人间烟火连成星河。抗战的胜利,让日常回到人们之间,能相见,能安眠,能把“明天”当作理所当然。
我是一名台湾人,台湾同样有着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不应只在某一侧的岸上回响,而应在两岸同声相应、同心相念——一起在国殇纪念碑前低头,一起在松山风口肃立;一起把先烈的名字念得更稳,一起把孩子的笑声留得更久。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两岸文化行走的书写者。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愿我们在共同记忆中彼此理解,在共同愿景中彼此成全;愿我们把抗战胜利写进日常,把和平写进骨头,把纪念写进下一代的教育里;愿我们把“小我”串进“大家”;愿我们把此化作当下的责任与担当,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同行、共建家园、共筑中国梦。当海风与山风在同一片天空里交会,我们就会听见,那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答: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作者:谢雅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