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从“千年水乡”到中国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生”

 

浙江湖州:从“千年水乡”到中国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生”

 

图为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区。钱晨菲 摄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依港流。”作为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浙江湖州自古以来因水而兴。而正是这样一座长江支流的“血脉”城市,也曾面临着水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港口资源利用率低,产业联动不畅等“成长的烦恼”。

 

河网湖群是大自然对湖州最好的馈赠。近年来,湖州下定决心开展内河水运转型发展,通过“低小散”码头整治、岸电覆盖、港产城联动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中国目前唯一的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浙江湖州:从“千年水乡”到中国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生”

 

图为德清临杭物流园区。钱晨菲 摄

 

从粗放式到集约化 “空中走廊”降本增效

 

行车一路驶向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湖申线源头——湖州长兴小浦镇,远远地便看到一条巨型传送装置穿越群山,与水运码头无缝衔接。

 

这座“庞然大物”,便是中国目前最长的耐高温零排放“空中运输走廊”。该装置全长22公里、运输能力达1050万吨水泥熟料。

 

“近年来,长兴大部分的水泥都是通过重型货车运输到码头转水运,这不仅给当地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车辆散出的粉尘也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惠明表示,为此该公司总投资5.2亿元,建设起这样一条“史无前例”的巨型传送带。

 

该装置将替代每天1500车次的重型卡车运输,不仅大大缓解公路运输压力,降低物流成本,还将实现运输货物零排放、零污染。

 

与“空中运输走廊”一样,湖州小、散港口码头的“腾笼换鸟”也大幅提高着港口生产效率,实现港口资源整合。

 

据了解,通过关闭整改提升小、散码头,湖州已累计关闭小散码头650座,整改提升码头360座,并先后建成了包括浙江省首个交通运输部批准的内河千吨级码头—华能长兴电厂码头在内的一批大型公用码头。

 

随着“腾笼换鸟”腾出了一片天,湖州市港航局继续优化港口布局和结构,整合提升港口岸线利用水平。深化岸线资源整合后,湖州全市港口货运生产泊位数由2016年的801个减少到目前的708个,最大靠泊能力达1000吨级,泊位平均年通过能力由2016年的15.5万吨上升到19.5万吨。

 

由粗放式港口走向集约化、专业化港口,湖州迈出了转型发展的坚实一步。

 

从重规模到可持续 绿色水运激活生态底色

 

当港口码头规模逐步走向正规,如何进一步提升水运发展质量,将水乡生态底色化作水运可持续发展动力,成为湖州思考的命题。

 

“在以前,安吉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运石子’,这对环境的破坏毋容置疑。”在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区内,总经理助理李伟表示,“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安吉形成了绿色家居等临港产业集群。目前,我们安吉上港码头已有中远等25家国际驰名公司设立集装箱异地堆场或支线。”

 

从“运石子”到“运箱子”,转变的是绿色的运输结构。湖州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来看,调整运输结构至关重要。“提高大宗货物和长距离运输的铁路、水路货运比例,特别是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大幅提高集装箱比例,是发展绿色水运的重要一环。”

 

不仅是安吉,湖州长兴捷通物流码头、德清多功能港区集装箱外贸业务均在推进之中。据统计,湖州河海联运线路已扩展到7条,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不足1千标箱发展到2017年35.36万标箱,同比增长71.5%,在中国同类型内河中处于领先地位。

 

发展绿色运输仿佛打通了一条条黄金水道的“血脉”,而大力整治船舶污染则进一步畅通了“血液”。

 

在湖州,千年船舶生活污水直排历史正被终结。在今年6月,浙江省首个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示范工程启用,该项目采用北斗物联传感和智能控制新技术,在运输货船上安装北斗智能污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线上线下“盯”住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处置、达标排放,有效将清洁还于水道。

 

此外,今年湖州在辖区400总吨以上的湖州籍运输货船全部安装船舶生活污水收集装置的基础上,启动100总吨以上至400总吨以下内河货船生活污水储存柜加装。截至2018年5月,湖州共接收处置船舶油污水619吨。

 

从打通“血脉”到更新“血液”,发展思路的转变激活了水乡的生态底色,赋予绿色水运新的内涵。

 

浙江湖州:从“千年水乡”到中国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生”

 

图为南方物流“空中运输走廊”航拍图。胡徐峰 摄

 

从单一产业到港产城融合 临港经济释放最大效应 

 

随着绿色水运为千年水乡重新注入活力,临港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湖州港航人眼里,内河水运转型发展需跳出水运,助推综合交通、区域经济发展,是创建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更高目标。

 

站在德清临杭物流园区1034米的码头上,错时作业的吊机、来往的船舶尽收眼底,一个立足于杭州物流主市场、面向杭州都市经济圈、辐射整个长三角的物流基地在杭州北部“拔地而起”。

 

“2012年我初到升华临杭物流时,面对的是一片拆迁后的荒地。”浙江德清升华临杭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温加华表示,近年来在规划下,该园区围绕杭州都市圈钢材及有色金属等物流需求,借助京杭大运河、304省道等便利交通区位,承接了杭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梯度转移,交出了临港经济发展的新答卷。

 

以德清为缩影,湖州正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特色产业集群、生态文明示范等优势,助力水运经济向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协调发展转型。

 

在这其中,湖州临港服务业也正飞速成长,包括船舶交易、航运信息发布、金融保险、水上客运等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如在船舶交易方面,2017年湖州船舶交易额突破2亿元,居浙江全省内河第一;水上客运方面,2017年湖州完成水路客运量94.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36.5万人公里,分别同比上升16.9%、17.5%;在金融保险方面,通过搭建船舶抵押贷款融资平台,5年来湖州共完成抵押登记金额超10亿元。

 

突出水运、物流、产业“三位一体”导向,强化港口、园区和城市的良性互动,湖州已全面推进港产城有机联动和融合发展,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和新兴业态培育。

 

从“千年水乡”到中国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生”,湖州的“名片”在变,底色不变。湖州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州水运走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绿色发展、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为中国内河水运转型提供了最鲜活的样本。(中新网7月5日电  张煜欢钱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