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医师“大白”和她的牙科“麻吉”

“大白”是台籍牙医洪慈忆的患者们送给她的绰号。在患者眼中,洪慈忆就和电影《超能陆战队》里萌萌的医疗机器人“大白”一样,带来温暖和治愈。

 

台籍医师“大白”和她的牙科“麻吉”

 

工作中的洪慈忆总是带着温暖笑容 庄杨筱/摄

 

来自台湾嘉义的洪慈忆,2003年就考取了岛内的医学系,但台湾口腔行业的高度饱和,让她开始尝试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到在大陆的口腔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所以希望把技术和服务理念带过来,在一个新的地区开始耕耘。”

 

洪慈忆听从了父亲建议,先登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口腔医学院求学,2008年顺利毕业后又选择到厦门扎根发展。主修美学矫正的洪慈忆,经过12年职业生涯的磨砺,如今已成长为北大医学部赛德阳光口腔发展项目厦门门诊部院长。

 

近来,洪慈忆可说是人逢喜事,公司在厦门成立了新分院,她特地从上海分部把舒智威和黄政杰两位好友邀请到厦门来参加开业典礼。同是登陆发展的台籍牙医,又因缘际会在同一公司入职,三人自然而然成为“麻吉”(台湾日常用语中对好友的称呼)。而他们,也都在大陆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台籍医师“大白”和她的牙科“麻吉”

洪慈忆(中)、舒智威(右)和黄政杰(左)在厦门相见欢(黄政杰供图)

 

融入大陆:新的维度

 

“大陆的变化进步是非常的快速,而且是高速的,有些时候我觉得我要不停地奔跑,才能够追赶他的变化。”在洪慈忆看来,这样的压力反而带给她动力,“让我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

 

和洪慈忆一样,舒智威最初登陆的决定与父亲密不可分,“我父亲是个牙医,他对于大陆的前景非常看好。”舒智威调侃地说,当初是被父亲半哄半骗到大陆来发展的,但没想到来了就不想走了,“大陆有更大的患者群体,口腔医疗每年呈20%—30%的扩增速度,只有在大陆才有这样的机会。”

 

台籍医师“大白”和她的牙科“麻吉”

 

舒智威接受记者采访 庄杨筱/摄

 

2004年登陆求学,2012年以正畸专科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如今舒智威的履历中已有突破3000件的隐适美矫正案例,成为了大陆首位取得这一成果的医师。

 

舒智威深感,正是因为有足够大的患者体量,成就了医师的专精,“在台湾来讲,体量不足,要做专科医生,难度就比较大,但是在大陆,辐射范围很大,比如我在上海,‘江浙沪包邮区’都有人来看诊,你就可以专注做你想做的专业。”

 

大陆为年轻的台湾医师提供了发展的新维度,让他们能够大展拳脚,黄政杰对于这一点也深有感触:“在大陆这边的发展肯定会比台湾好很多,尤其是大陆一直在倡导大家要重视口腔保健这件事情。”而在融入大陆的过程中,黄政杰觉得技术落地、医患沟通是他的重要课题。

 

台式服务:一种温度

 

其实,黄政杰与洪慈忆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口腔医学院的同班同学,但2008年毕业之后,黄政杰选择先回台湾进修,积累临床经验,“想先把技术练好了,再过来大陆,实现自己的想法。”2013年再度登陆,成为种植修复专科医师的黄政杰说,在大陆的7年行医经历是对技术的再磨练,这让他对于未来长久地扎根发展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台籍医师“大白”和她的牙科“麻吉”

 

黄政杰正在接受患者咨询 庄杨筱/摄

 

“两岸在医疗上互通有无,比如结合台式服务,和大陆的顶级技术,其实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舒智威认为,台湾口腔行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很多服务模式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在大陆很好地落地。

 

也正是舒智威口中的台式服务,让洪慈忆拥有了“大白”这样的暖心称呼。“我们希望用温暖微笑,让门诊、医院不再是冷冰冰的感觉,希望用特殊处理过的香氛味道,替代消毒水的味道,我们希望患者在门诊有家的感觉,我们就是你的家庭医生。”作为公司厦门区负责人的洪慈忆,这样描绘她早已付诸实现的理想图景。

 

理想的乘风破浪也少不了政策的保驾护航,洪慈忆说,厦门出台的“60条惠台举措”提到台籍人士可以独立开设诊所及成为主要负责人,“这让我有机会真正成为牙科诊所的主角。”

 

不论是在大陆求学、就业,一路过关打拼,还是往来两岸、积累经验,最终登陆落地,这些台籍医师都切身体会着大陆医疗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找到了自己事业新的维度,更触摸到一种真切的温度。“这些年来一直感受到大陆对于台商、台胞释出善意,越来越多的政策,让我们感到有家的感觉。”黄政杰说。(海峡之声记者 庄杨筱)

标签:台生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