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三伏”最早文字记载于南北朝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8-14 10:43:12 | 来源: 人民网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分别对应着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古籍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炙热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贴三伏”疗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具体的药方源自于清代人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记载,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按照中医的说法,庚属金,与肺相配,“三伏”之日人体阳气最盛,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阳气,达到“冬病夏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坚持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5-08-04
- “让中国之旅更加丰富、生动、有温度”2025-08-04
- 市场忧虑美对台关税 台股汇齐跌2025-08-04
- 世界运动会来了!有哪些项目?怎么看更过瘾?一文了解↓2025-08-04
- 破70亿!2025-08-04
- 国潮澎湃,文化自信点亮消费新力量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