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头攒聚”迎接孙中山的广州第一码头
编辑: 章文君 | 时间: 2016-04-25 17:32:04 | 来源: 海峡飞虹 |
天字码头,俗称“广州第一码头”,位于广州市北京路南端,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形成,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初只供官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因此被称为“天字第一码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来广州禁烟,曾在此登岸。孙中山也多次选择由天字码头出行,仅《申报》新闻报导就有八次。
天字码头
民国元年孙中山第一次回粤,在天字码头上岸。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为了南北统一,五族一家”,4月1日向参议院辞职,以让位于袁世凯。4月3日,孙中山从南京南下沿途考察,取道上海、福州回粤,4月25日上午11时,孙中山偕子、女及廖仲恺等人乘“宝璧”兵轮,在天字码头上岸。当时群众以见伟人为荣,都忘了拥挤之苦,“万头攒聚”涌向天字码头迎接孙中山。
1912年孙中山赴各地演讲足迹
1912年5月2日的《申报》就对此次行程进行了报导,生动展示了当时的场景,新闻写道:孙中山先生偕子女,廖仲恺等人乘坐“宝璧”号军船,在天字码头上岸,因巡阅虎门炮台,比预计到达时间稍晚了一些。但都督府提前安排了数千人的军队自天字码头起到都督府一带迎接保护。抵达码头上岸时刻,军乐队奏乐,孙中山先生着礼服,戴高帽,率领随同人员如胡汉民、书记宋女士(系美国文学士广东人)及其女公子共四人登岸。当时长堤上万头攒动,百姓都以见伟人一面为荣, 甚至都忘了拥挤的苦恼。
孙中山上岸后,先到天字码头东边的旧水师公所休息,后往天字码头西边的财政公所出席各界欢迎会,并致词:“今日革命虽巳成功,然人民多未明革命眞理,故我辈仍不得谓为功成身退。” 这就是历史上的孙中山辞职后第一次回粤,在天字码头上岸的情形。
1912年5月2日《申报》的新闻报导——《孙中山先生由港回粤记》
后来,孙中山与粤诀别,又在天字码头离岸。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11月12日傍晚6时,军政机关、团体、学校和市民2万余人在第一公园举行大巡行之提灯会,欢送孙中山大会。各界人士巡行队手持提灯、“欢送大元帅北上”的旗帜,经过财厅前,三呼大元帅万岁。孙中山先生在财政厅参观,凭栏而观,并脱帽答礼。这一晚夜巡游行各大马路到晚上十时才散。
1924年11月20日的《申报》新闻报导——《孙中山离粤赴沪北上》
11月13日,各机关均停止办公一天。学校机关部门都张灯结彩,所有牌子都缀以“欢送”二字。各个警署均各派警察十名、列队到天字码头恭送。八时前,各军政要人纷纷到大元帅府欢送。有胡汉民、谭延闿、刘震寰、许崇智、杨希闵、邓学晃、邹鲁、廖仲恺等数十人。孙中山分别接见,谈话约十分钟。九时五十分,孙中山偕孙夫人乘坐电船出府,到天字码头时,军乐大作,鞭炮连续不断。长堤一带布满军队,鹄立恭送。自东堤东山酒楼前起,依次为骑兵、粤军宪兵、粤军讲武堂生、滇军干部学生、陆军讲武学校学生、桂军军官学校学生、军队则有粤军一连、滇军一连、桂军一连、湘军一连、警卫军一营、武装警察一大队。文武官员则在天字码头站立拱候。这时,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向欢送者逐一免冠还礼,礼毕。十时二十分钟,永丰舰鸣第一次汽笛,堤岸各军行举枪礼、刀礼。汽笛鸣第三声时,船开动。各军喊敬礼口令,𦦙枪、军乐大奏,孙中山立于舰旁,举帽答礼,直至永丰舰驶至白鹅潭时,岸上欢送者始列队而散。谁会料到,这次天字码头的欢送,是孙中山与广东的诀别!
参考文献:
1.《申报》1912年5月2日,1924年11月12日。
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 [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3.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新华书局,1991年8月第1版。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新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强化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联合声明2025-05-14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2025-05-14
- 国台办: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郑重宣示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2025-05-14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同胞褔祉紧密相连”——两岸专家学者呼吁台湾同胞做出明智选择2025-05-14
- 促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海交会将有四大提升2025-05-14
- 中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