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广西会党

1898年8月26日,清政府风闻孙中山与广西会党起义有关,通令缉拿。

 

历史背景

 

中法战争失败后,法国通过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以越南为跳板,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和蒙白等处相继增辟为通商口岸。广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破产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迅速增加。同时,由于外国的传教士在广西建立教堂八十多所,他们强占土地、掠夺民财、欺压群众、搜集情报,胡作非为,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十九世纪后期,广西先后爆发反洋教斗争不下十数次。清朝政府推行“抑民顺夷”的政策,使广西本来在战后已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大量无以为生的游民,不得不被迫铤而走险。1902年至1905年广西会党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就是在这样爆发起来的。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天地会(三点会)农民革命组织的会党,历时四年,遍及全省,前后参加起义不下数十万人,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辛亥革命前全国农民起义所仅见的,充分表明了广西会党是当时革命力量最为深厚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

 

孙中山与广西会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同盟会总部制订《革命方略》,派人侦察华中、华南形势,准备武装起义。1907年初日本政府拘清朝之请,驱逐孙中山出境,孙中山遂率黄兴、胡汉民、汪精卫等到越南河内建立总机关,就近发动粤桂滇三省武装起义。

 

孙中山过西贡时,召见王和顺,吸收他加入同盟会,带他到河内同住在甘必达大街61号,“解衣推食,礼遇至优”。

 

为什么孙中山这样看重王和顺?

 

此时的同盟会没有军队,没有军事指挥骨干。依靠会党发动武装起义,是这个历史时期同盟会的基本方针。

 

当时广西会党起义刚被镇压下去,河内“界居两广、云南,故会党游民之头目多流寓于此,王和顺之外,黄明堂、梁兰全、关仁甫、梁少廷等皆出入边界有声名能啸聚者也。”而李福林亦于其时走河内。

王和顺照片

王和顺照片

 

王和顺,字德馨,号寿山,清末广西四大游勇首领之一,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就投身于反清起义,1905年后,王和顺又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并深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和赏识。先后组织了防城起义和河口起义,并参加了广东光复的战斗。王和顺是清末广西会党起义的首义者佼佼者和幸存者,光复广东的功臣,积极支援广西革命,是同盟会举行西南边境武装起义的重要战将。

 

王和顺的斗争经验、国内群众基础和号召力都在诸会党首领之上,因之孙中山“以国士待和顺”,准备大用。在王和顺来说,革命党是他的再生恩人和启蒙导师,“及从孙文先生游,得与闻治国大本,始知民族主义虽足以复国,未足以强国,必兼树国民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除专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自守此主义之后,驱除之志益切。”

 

王和顺会党传统的反清复明思想开始转变为革命思想。1907年春,钦州东部那彭、那丽、那思三乡爆发刘思裕领导的抗搪捐斗争,廉州城发生群众的抢米毁教堂风潮,清朝派郭人漳、赵声率兵到钦廉镇压, 郭人漳、赵声率早同革命党有联系。孙中山认为是绝好时机,当即任命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入三那收集抗捐武装和联络乡团,指挥钦廉起义;派黄兴、胡毅生入钦廉,发动郭人漳、赵声举兵响应;委托长崎查野在日本购置枪械,运到北部湾白龙港起岸,装备革命军,以攻打南宁。王和顺首次执行革命任务,表现突出。第一,王和顺是清朝通缉的对象,他不避艰危,重入虎穴,改名张德馨,在赵声的掩护下秘密进入三那,艰苦地组织革命武装,隐蔽了三个月捕捉战,终于运动了防城两哨清军起义,第二,起义时情况突变乡郭人漳临阵爽约,赵声势孤不敢响应,从日本购运枪械的计划失败,王和顺以非凡的决心和勇气,坚持孤军发难,一举占领防城,进逼钦州、东兴,围攻灵山,半个月内席卷钦廉四属,革命军从二百多人扩大到三千人,震动了全国。

 

第三,王和顺原是绿林首领,受到统治阶级的恶毒低诽,钦防起义中他治军严明,“秋毫无犯,鸡犬不惊,居民皆燃爆竹欢迎,……军行所经,土人皆革食壶浆以迎。”他以实际行动为自己辩诬,为革命树立了好声誉。而且他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的名义发布了《告粤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文》、《招降满洲将士布告》三个檄文,把革命军的宗旨和政策宣布于海内外,造成了极好的政治影响。钦防起义是同盟会十次武装起义中的一次,它同王和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是王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黄明堂

黄明堂

 

黄明堂(1866-1938),字德新,广东钦县(今广西钦州市)人,壮族,农民出身。黄明堂早年入洪门,以镇南关那棋村为基地,组织武装从事反清抗法斗争。钦县是会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00年黄明堂加入当地农民组织三合会(又名三点会)时,该会成员多达2、3500多人。黄明堂因较有文化,在会中做了掌管文牍的先生。他为人忠厚,作战英勇,不久成为三合会著名头领。

 

1907年3月,孙中山到越南策划组织南方各省反清武装起义,得知黄明堂在中越边境活动情况,即派革命党人与其联络,并传话,希望他能与同盟会合作,共建反清光复大业。孙中山认为,灭清并不难,而避免外国干涉难,他希望黄明堂不再骚扰越南边境,以免招致外国干涉。黄明堂接口信后,即赶赴河内,与孙中山会晤,对其思想十分倾服,遂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革命的追随者之一。

 

1907年3月下旬,孙中山在河内甘必大街62号设立领导机关,指挥粤、桂、滇三省起义领导机关,派黄明堂在越南太原府的左州设立革命机关。1907年8月,钦防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委任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指挥镇南关起义。12月1日夜,黄明堂率部百余人从背后袭取镇南关,一举攻占三座炮台,大败清军。孙中山在河内得到捷报,翌晨即偕黄兴、胡汉民和日本人池亨吉等亲赴镇南关,黄明堂列队鼓乐欢迎,全军深受鼓舞。孙中山在炮台亲自点炮,并称自己革命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自发炮击清军耳!”但不久清军反扑,起义军因弹尽援绝,退入越南燕子大山。

 

1908年4月29日夜,黄明堂任总指挥,奉孙中山之命发动云南河口起义,他率领500多义军和投诚巡警攻入河口城,占领4座炮台,击毙清督办王玉藩,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黄明堂即整编队伍,分路出击,与清军激战近一个月,清廷为之大震。

 

在河口起义中,黄明堂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发布文告,其军纪严明,连外国人也赞叹不已。孙中山在新加坡闻捷大喜,急调黄兴入滇督师。但起义军最后寡不敌众,只剩600余人退入越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黄明堂闻风而动,在广东新会等地组建“明字顺军”,自称大都督,光复恩平、台山、江门、新会等地。

 

关仁甫

关仁甫

 

关仁甫(1873—1958),字嘉善,又名汉臣、福臣、炳南、化名黎雪胡。关仁甫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是一名孝子。父母是经营糖饼糕点的小商贩,少年时他跟随家人经商,父亲家教极严。12岁时,关仁甫跟随亲戚去广西边境镇南关(今友谊关)经商,听闻冯子材率军抗法的英雄事迹,同时也闻知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逐渐滋生反清思想。“当时法国在越南修筑河内至谅山的铁路,督办人被关仁甫带人抓获,法国驻越南都督花10万重金赎回,关仁甫就用这笔钱购买武器、招募人员。他因智勇双全受到敬重,因此当洪门首领去世后,21岁的他便被推为新首领。”1902年率众在云南发动起义,5月因寡不敌众、粮饷告罄而退守红河,1906年因抗清流亡越南。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这种地缘关系,使越南成为孙中山上世纪初进行革命活动的有力策应地。孙中山在河内设立革命军总机关部,活动重点逐渐由广东转向广西和云南。1907年3月下旬,孙中山一到越南河内,就派黄兴联系关仁甫。关仁甫加入同盟会后,被任命为中华国民军西路都督,负责主持广西地区的军事,计划进攻镇南关,建立根据地。从此,关仁甫从一个‘反清复明’的会党首领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

 

仁甫受命后,即潜赴桂越边境镇南关、龙州一带联络清军内应。不料走漏风声,易、陈被捕后遭杀害,起义失败。关仁甫只得于7月底从广西退回越南,在途中被法国防兵逮捕监禁。孙中山紧急动员当地华侨联名保释,关仁甫被罚做苦工20天后才得以释放。出狱后次日,关仁甫赶到河内,向孙中山汇报了起义失败经过。孙中山在惋惜之余鼓励说:“我们有志革命,胜败何足计!况革命事业本极艰巨,亦非一蹴可几,非经无数失败,不足以语成功。须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勿以败馁!”并给关仁甫布置新任务:回广西上思起义,以配合王和顺的防城之战。关仁甫深受鼓舞,一路招得200余人马,于1907年9月中旬围攻上思城,一天一夜未能得手,只得退回越南。这些失败并没有让孙中山气馁,当9月中旬关仁甫再赴越南会见孙中山时,孙中山令他和黄明堂筹划镇南关起义。关仁甫往桂越边境文渊村会见镇南关炮台台长李德旺,安排3人入营当炮兵,以作内应。他手下的七八十名游勇,则成为镇南关起义的重要力量。1907年12月2日,关仁甫、黄明堂率乡勇80余人,携带快枪42杆,潜袭镇南关。起义军披蒙茸、拨钩藤,跨越断涧危崖,直进右辅山第三炮台,呐喊而入,百余名守兵略作抵抗后投降。接着,第二炮台、第一炮台相继夺得。起义中,关仁甫奋勇冲锋,被一流弹伤及左腿,毒气攻身,伤口红肿得很厉害,经医生急救后,一日夜才消肿。镇南关起义,是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唯一一次亲临起义的战场。他接到革命军攻占炮台的电报后,他率黄兴、胡汉民等人于12月3日晚登上炮台,全军备受鼓舞。

 

孙中山在一封信中,曾信心百倍地说:“自攻破镇南关之后,默察广西全局,大有可为,月来所图,较前极有进步。盖我军苦战八日,未尝稍挫,军心坚定,无虑涣散。而各乡人民视革命军如亲友,不独乡民为然,即各团练,亦多暗附;以军心民心而论,诚无可忧,盖革命军之根本已立矣。”1908年4月,胡汉民到越南,带来了孙中山的电令:“关仁甫、王和顺辅助黄明堂,筹划云南河口起义。”河口地处中越边界,清政府在此建有4座炮台,并派重兵防守,而孙中山的机关部设在河内,因此河口是必争之地。1908年4月29日,关仁甫、黄明堂、王和顺立即发动河口起义,率乡勇于半夜2时从越南边界老街渡河,得到清军防营一部相应,共约500人,两小时后占领河口。30日,起义军奋力攻打半山炮台,王镇邦诈降,暗中派人射杀上山劝降的革命党人黄华廷,激愤的起义军全力进攻,清军全部投降,河口4座炮台全部为起义军占领,得枪支千余条、子弹7万发。革命军处死王镇邦,在河口成立云贵都督府和总司令部。孙中山曾称赞说,“河口之师,足掩前者”。

 

参考文献:

1.邢凤麟:《清末广西的会党起义——兼论孙中山与会党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4月。

2.邢凤麟:《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壮族将领——黄明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12月。

3.范德伟、王丽云:《关仁甫与云南河口起义》,《八桂侨刊》2011年12月。

4.沈奕巨:《论王和顺》,《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