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岛内年节的华夏味道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24-02-21 17:43:21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我的家乡在台南,但因工作原因,我长居福建。今年过年,我从福州长乐机场直飞台湾高雄,驱车返回台南,回家奔赴一场酝酿了一年之久的家族团聚。除夕当晚,一道道丰盛的年夜菜,终于落成一顿中国人特有的团圆饭,一家十几口和乐融融相聚于饭桌前,在外游子与家中长辈倾诉着彼此的相思情。
有句闽南语俗谚道“年年春,年年富,给你哈田又哈厝”,是台湾岛内年夜饭的最佳写照。“春”字的闽南语发音同“剩”字,强调年夜饭必须丰盛且有庆余,代表着来年田间大丰收和生活良好足有余粮。因为历史原因,台湾有来自大陆各省的民众,在年节美食交融上遂呈现出多样化,谱出一桌的盛宴珍馐。
售卖烤鸭的店铺
以我家中为例。每年除夕的年夜饭,桌子中间必须有一口火锅,周围搭配上鸡鸭鱼肉等丰富的菜品。火锅从“无汤不成宴”演变而来,锅口呈圆型,表示和乐团圆,鸡鱼则有大“鸡”大利、年年有“鱼”等寓意。鸡鸭两道菜因处理繁琐,我母亲一般直接购买现成的。鸡是传自老广味道的羊城油鸡,以油卤做法放凉出菜,品味鸡的原汁鲜味。鸭则是直接采买鲁菜之光——北平烤鸭。面饼卷着大葱、甜面酱,一口入嘴回味鸭油充盈舌尖的滋味。唯有鱼我家会自己料理,煮的是广西口味——葱油鱼。我去年赴广西旅游才发现,桂台两地烹鱼方法如此相似。先是将鱼炸得金黄酥脆,熬制一锅甜口勾芡葱油,淋在鱼肉上,入口既有葱香,又感酸甜,令人舍不得放下筷子。据家中长辈回忆,这是奶奶孩提时向邻居广西籍贯的眷村阿姨学习而来。一顿团圆饭汇聚了中国大陆各地的饮食精髓,传递到年夜相聚的碗筷之间,用年夜饭的色香味抚平着游子一年的辛劳,也用其乐融融化解了家中长辈的思念之情,同时还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华夏根脉,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在觥筹交错间继往开来。
老广味道油鸡
用过除夕年夜饭后,一家人齐聚在客厅,观赏电视台的除夕特别节目,品尝瓜子、牛肉干、鱿鱼丝、海苔卷等年货小点,三三两两相互聊天,恨不得如倒豆子般将自己一年来的故事与家人分享,直到深夜。台湾的节庆习俗源自闽南一带,在岛内本地化与乡土化的流变之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夕夜间11点开始,全家会出动赴庙宇参与新春团拜。一众人在宫庙主委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持香祝愿新的一年诸事顺遂。庙宇方也会准备橘子和台南特有的府城椪饼,予以信众分食,寓意来年大吉大利、拥抱平安。现场还会有“发财金”抽取活动,被抽中者意味着向庙宇外借发财钱母,许一个来年财源滚滚来的吉兆和祥瑞。团拜结束后,庙宇方备有烟花爆竹,在噼里啪啦的震天巨响里,轰轰烈烈地迎接新年到来。这部团拜大合唱,响彻城乡每条街道,绵延不绝整个年夜。那是岛内信众的美好祈愿,也是炎黄子孙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传统和声。
除夕夜在庙宇里参加新春团拜的信众
在台湾年节习俗中,“初二回娘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出嫁的女儿会在这天返回“后頭厝”(娘家的闽南语,意为女方的背后靠山)探望父母,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初二这一天,各村庙宇门口还会举办宴请女婿答谢宴,主打一个全村同乐。我的外婆家是在云林西螺的乡下,庙宇还会在这一天搭建草台戏班,邀请歌舞团体演出。除了现代歌舞演出之外,戏台上还会有传统布袋戏、歌仔戏等演出。我拉着外婆上台合唱了一首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爱拼才会赢》。外婆作为大家长的幸福感,在此刻从笑到合不拢的口中缓缓唱出,唱成一曲团圆的和声,慰藉着长辈们每一个等待晚辈回家的不眠之夜。
千年华夏传统绵延至台湾,许多都没有变,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在地化的特色习俗,呈现着中国人对于传承的重视。每一位炎黄子孙血液中的基因,在岛内每一地、每一处年节的习俗与活动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相信,刻画在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血缘认同,会在每一个喜庆年节,演绎着中国人对先祖、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以华夏信念铸成的画笔,化作一幅瑰丽斑斓的中国式画卷,持续描绘到千秋万世。(作者:谢建鋐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