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公祭轩辕黄帝,彰显同根同源的血脉相连

4月4日上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的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正在大陆寻根、交流的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子参加了典礼。马英九在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多次在台北参加遥祭黄帝陵典礼,这是他首次实地祭拜轩辕黄帝。

 

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公祭轩辕黄帝,彰显同根同源的血脉相连

 

4月4日,演员在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的乐舞告祭环节表演

 

祭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屹立东方5000多年,延绵不断、生生不息,核心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有了祭祖传统。《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们所熟知的成语数典忘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中的“数典而忘其祖”。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历来重视祭祖文化,忘记先辈、背叛祖先的行为则令人所不齿。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祖先,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和心灵家园。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都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因为大家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裔,同宗同源、同文同种。 1912年3月,孙中山曾委派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专程前往轩辕黄帝陵祭拜,并亲自撰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著名祭文。去年3月28日,马英九一行拜谒了南京中山陵,马英九此次带领台湾青年实地祭拜轩辕黄帝,既是对传统中华文化慎终追远、尊宗敬祖的传承,也是对孙中山振兴中华精神的传承。

 

台湾同胞祭拜轩辕黄帝的历史也很悠久。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台湾同胞曾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大陆拜谒黄帝陵。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人华侨参与拜祭黄帝陵。2005年4月5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常委的蒋孝严曾代表国民党出席祭祀轩辕黄帝的典礼。新党前主席郁慕明到今年为止已经是第十次参与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据报道,目前台湾岛内也有大大小小二十座黄帝庙,每年都会举办祭祀轩辕黄帝的典礼。

 

继往是为了开来,传承中华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两岸同胞有责任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既彰显了同根同源的血脉相连,也是增进同胞感情与共识的重要纽带。

 

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公祭轩辕黄帝,彰显同根同源的血脉相连

 

4月4日,身穿民族服饰的儿童在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合唱《黄帝颂》

 

两岸青年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生力军。青年是最富有蓬勃生机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大陆高度重视两岸青年交流,注重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马英九先生两次参访大陆,均带领台湾青年学子同行,表明以其为代表的台湾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两岸青年交流。他在祭祖典礼后还特别提到:“希望来自台湾的年轻人透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要更加牢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根源,以及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两岸青年通过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深化互信,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携手打拼,是对先祖精神的最好传承,是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的最佳选择。(作者:周小柯)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2024-04-06

 

4月4日上午9时50分,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县举行。

 

正在大陆寻根、交流的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子参加了典礼。谭主注意到,岛内舆论将祭黄帝陵视为马英九此行的“重要一站”,因为“拜祭黄帝是同根同脉同文化的共识”。

 

马英九先生在祭祖典礼后神情激动地说:“来自台湾的年轻人透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要更加牢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根源,以及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参加典礼的台湾青年学子纷纷表示深受震撼,更加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责任。

 

“深深感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谭主在现场观察到,从登上轩辕庙前的九十五级台阶开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种植桥山柏……亲身祭拜黄帝陵,体验庄严肃穆的九项祭祖仪程,让马英九和台湾青年们十分激动。

 

马英九哽咽表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建立优良传统的重要根据”“过去我在台湾曾六度遥祭,今天带着台湾的年轻人到陕西亲自祭黄帝陵,深感意义重大”。台青华晟雅感慨称,“场面很浩大,尤其是祭拜我们自己的祖先,觉得很感动”。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台湾青年华晟雅谈参加典礼感受

 

台湾中视主持人方彦迪在现场直播典礼时有感而发,“我们和我们共同的祖先进行了一场跨越几千年的相望,让我深深感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台湾有大大小小二十座黄帝庙,每年也都会举行祭祀轩辕黄帝的典礼,象征着慎终追远不忘本”,内心澎湃之情溢于言表。

 

岛内舆论也予以高度评价,《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指出,祭祖本身就体现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血缘与情感联结。马英九一行清明祭祖,表达“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立场,超越政治分歧,升至民族高度。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岛内媒体评论截图

 

台湾教授王文隆告诉谭主,很多台湾人都知道,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比在台遥祭,亲临现场体验如此盛大的仪式,更能让青年学子体会到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崇敬祖先、感念祖德的中华传统美德,必然会增进作为炎黄子孙的认同和骄傲。

 

不仅是这场祭祖活动,这几天,自豪感、“惊叹号”时常充盈在这些台湾青年学子心中。从观看无人机表演到试驾最新款新能源汽车,从体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到见证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纪工程,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台青自称是大陆无人机产品的铁粉,还有台青在现场“路转粉”成为大陆新能源车迷,由衷赞叹“真的超帅”。台青林新越接受采访时说:“看到这么多先进的科技,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陆的进步。”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台湾青年参访深圳科技企业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匡宇分析说,亲祭黄帝、参观大陆科技创新成果,让这些台湾青年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清晰感知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本原命题,认识到“我们不是孤独的、割裂的、对立的”,台湾不是“亚细亚孤儿”,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

 

“宝岛心系根祖,愿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除了深感自豪,参访的台湾青年们还在千百年来见证了无数赤子之心的黄帝陵,感受到了身为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轩辕庙内,有一通特殊的碑刻——“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参访的台湾青年通过上面的祭文了解到一段不曾出现在台湾教科书上的史实。

 

1946年,台湾光复第二年,林献堂等台湾社会各界代表10余人自发组成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台湾人民前来西安等地,表达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的喜悦之情。致敬团任务之一,就是“谒黄帝陵,拜告以台湾600万炎黄子孙,2300余方哩版图已归祖国,借表台湾同胞拳拳之诚”。他们起草的祭文在开篇即强调台湾“重归祖国版图”,被各界视为台湾同胞认祖归宗的宣言。60年后,致敬团成员后人把祭文纂刻立碑,矗立于轩辕庙前。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

 

台湾青年学者张钧凯告诉谭主,台湾光复、回归祖国,先辈们第一时间就要祭黄帝陵以告慰先祖,这种民族担当精神给参访的台湾青年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台湾先贤先烈的爱国主义与进步传统传承下去。

 

正如11年前就曾到陕西祭拜黄帝陵的台湾时事评论员王炳忠所说,那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始终在肩,毕生铭记。台湾青年许闵善在中山大学交流时也表示,“希望有机会留在大陆,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台湾青年许闵善分享交流

 

祭黄帝陵的仪程之一,是祭拜者亲手种植桥山柏。马英九及随团台湾青年共同挥锹、培土、浇水,种下一棵护陵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来祭拜的台湾同胞在桥山上亲手种下了一片“思源林”,成为两岸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如今,“思源林”再添新苗,是传承,也是新的表达。

 

在公祭轩辕黄帝的过程中,“海峡两岸骨肉相连,民族根脉不可分离”有了更深刻的注脚。谭主相信,两岸中华儿女必将携手同心,共同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

 

日月谭天|公祭轩辕黄帝,体认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使命

展开全文

慎终追远,寻根传承!共祭轩辕黄帝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2024-04-04

慎终追远,寻根传承!共祭轩辕黄帝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4月4日上午,“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再次相聚黄帝陵,于绵延千载的薪薪香火中共同缅怀人文初祖、表达慎终追远虔诚心意和共叙同胞血脉亲情。

 

轩辕黄帝奠民族之根基、开文明先河,千百年来被历朝敬仰、万代流芳。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陵。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则是中华儿女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典,也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强化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重要精神纽带。

 

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对两岸同胞而言,黄帝陵既是地理位置,也是精神坐标,更让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明白“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在哪里”。

 

作为炎黄子孙,台湾同胞一直保持着祭拜黄帝陵的优良传统。1949年以后,尽管海峡两岸分隔,但台湾同胞对黄帝的祭拜从没有断过,通过“遥祭”的形式举办祭拜黄帝陵的典礼活动。在台湾同胞无法跨越海峡的那一段时间,“遥祭”像一条断不开的线,也像一缕精神香火,让地理上分隔的两岸同胞的心超越时空,凝聚在一起。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来大陆探亲。次年,由台湾老兵组成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首先就来到了黄帝陵祭祖。此后,无论台海局势如何变化,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跨越海峡赴大陆探亲和谒祖,共祭轩辕黄帝也成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而无论是“遥祭”,还是赴现场祭拜轩辕黄帝,体现的都是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与不忘“根本”。

 

2001年起,前来黄帝陵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以种植“炎黄子孙林”的形式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缅怀之情。多年来,每年清明时节,台湾同胞都会将一棵棵“连根柏”种植在桥山之上。如今,他们种下的“思源林”已根深叶茂。

 

当然,举办祭祀活动不仅是对轩辕黄帝所代表的智慧和勇气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更需要青年去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带领台湾青年跨过台湾海峡,到陕西省黄帝陵参加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既表达了作为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台湾同胞慎终追远、认祖归宗的“不忘本”,也是台湾青年作为新一代接棒人的“世代传承”。

 

传承千年根脉,守护中华文明,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两岸同胞应携手奋进,共同传承弘扬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共创民族复兴伟业。(文/郭大路)

展开全文

郁慕明十次赴陕谒轩辕:是一段旅程,更是个人心意表达

2024-04-07

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党田野

 

“今年是我第十次参加公祭典礼,明年就要轮到年轻一代来接班了,我这里就先告一个段落。”新党前主席郁慕明2日晚间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这既是一段旅程,更是个人心意的表达。

 

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日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万余名海内外炎黄子孙拜谒黄帝陵,表达华夏儿女慎终追远的虔诚心意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祈盼。

 

郁慕明1940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跟随父亲前往台湾。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开始往来于两岸,为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交流而尽心力。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郁慕明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在促进“两岸一家亲”的同时,仍不忘自我调侃。

 

“如果说这次来陕西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那就是自己终于老了。”郁慕明笑言。

 

2010年,郁慕明首次到黄帝陵祭祖,此后,他多次率团参加黄帝陵公祭,并致力推动更多台湾同胞理解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含义。

 

“很多台湾青年跟着我来到大陆祭祖,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看到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因由。我们的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炎黄子孙以家为单元就有了家族与辈分,并且沿着姓氏可以一直追溯到自己的先祖。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作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中华第一陵”之誉的黄帝陵,在郁慕明心中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凝聚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如何令第一次来黄帝陵祭祖的台湾青年,将初来时的好奇变成一种内心的感悟,郁慕明认为是“仪式感”。

 

“每次公祭典礼的最后,一条象征黄帝精神的巨龙都会在轩辕殿前盘旋翻飞后,腾空而去。大家抬头仰望,并用手机、相机拍摄记录,我想这个场景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印象会很深刻。”

 

虽然在明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大概率见不到郁慕明熟悉的面孔,但他对两岸青年的交流充满信心。

 

郁慕明曾说:“年龄不是问题,因为新的人生才刚开始。”他对记者表示,即使退休了,也要多出去活动,这不是指简单的运动,而是与社会和人产生交集。当心态越来越年轻,体力和脑力都会好。

 

“我一个人的影响力有限,但我带来的台湾青年如果都跟我做的事情一样,那么这就是一种扩散的效果,我坚持了十几年,相信未来他们也能。”(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