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说中国打“供应链战”的人拿错了剧本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24-11-29 16:22:30 | 来源: 环球时报 |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刊登文章,指责中国制裁美国无人机企业斯凯迪奥(Skydio)是搞所谓“供应链战”,还点名环球时报社评《被中方制裁的美企“喊疼”撕开美式假面》,却只字不提斯凯迪奥是因为涉及美国对台军售才遭遇中方制裁的事实。通过发明一个新词来行使话语霸权,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扣帽子,是美国一些媒体、智库惯用的招数。
当下正值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在北京举行,共吸引620多家企业、机构和国际组织参展,比首届增加20%。本届链博会上,中外企业以联合展台形式参展是一大看点。比如苹果公司和中国供应商一同参展;博世与小鹏汽车、力拓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4家中外企业以产业链合作关系携手亮相;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与中国供应链伙伴参展绿色农业链。显然,这些中外企业是来寻求合作的,它们当中不会有人同意《纽约时报》所谓中国搞“供应链战”的说法。
供应链伴随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而生,是让各国受益的“共赢链”,链博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有力证明。出现在本届链博会现场的苹果公司CEO库克,也称赞其为“一个成功的展会,是激发创新的动力”。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跨国协作成本大幅降低,众多企业通过全球分工、外包和合作,促进了供应链量和质的提升,让各国比较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同时更是增加了就业、增进了人民福祉。
然而,正是美国等少数国家掀起“供应链战”,把“共赢链”搞成了“封锁链”“对抗链”,给原本顺畅运行的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干扰和破坏。它们狭隘地把贸易逆差当作“吃亏”,强行裹挟民意,通过加征关税来扭转所谓的“不公平贸易”,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本国消费者承担更多的代价。少数国家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感到不安和焦虑,加强了对关键技术、关键资源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人为将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推动“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放弃立足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国际合作,强制跨国公司供应链“去中国化”,减少自身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不断抬高供应链合作的制度性成本,削弱了原本的高效率、低成本优势,增加的是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供应链之所以是“共赢链”,就在于它并非简单的独立环节堆砌,而是由各个国家、企业、人才、技术、规则经过长时间磨合而组成的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正如人体的骨骼和神经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石,供应链的每一条纽带、每一个环节都是全球经济正常运转的有机组成。一旦这种有机的结构遭破坏,就像人体的骨骼被折断或关节脱位,其修复难度远远超出表面损失。当全球供应链因政治干扰出现“脱臼”后,很多长期积累的结构优势将不复存在,虽然某些产品或资源的供应可以被重构,但历史上形成的深度配合关系难以修复,还会因单一环节破裂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全球经济系统性风险累积。
供应链是属于全球的,不是属于某家企业或某个国家的,更不应把供应链拿来当作武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唯有坚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才会带来共赢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既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说中国打“供应链战”的人拿错了剧本。
新闻推荐
- “三向奔赴”——粤港澳大湾区从“硬联通”“软联通”走向“心联通”2024-12-12
- 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成果丰硕2024-12-12
- 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 “南水北调工程” 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2024-12-12
- 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环境署2024年“地球卫士奖”2024-12-11
- 台媒关注:两岸企业家携手打造新时代产业链2024-12-11
- 旺旺集团和中金资本在厦门开展产业基金合作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