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8”德国展出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武诗韵):大型当代艺术展“中国8”于5月15日至9月13日在德国莱茵鲁尔地区8个城市的9家博物馆进行展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一次汇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在长达4个月的展览当中,“中国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将展出120余位中国艺术家的5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视频、水墨以及书法等作品。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致辞中说,中国当代艺术虽历史不长,但它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并成为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突出力量。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对此感触颇深:

 

“中国的艺术家并不是仅仅跟从西方的艺术发展走向,而是自信地创作带有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艺术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活力,涉及的主题包括家庭传统的变迁、大都市生活、个体性与整体性、城镇化、媒介等等。这种将自我融入创作的表达方式折射出传统烙印下的现代中国,这正是我们迫切希望了解的。”

 

展览中很多作品把观众带入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比如德国媒体对于参展作品有这样的解读:艺术家马军用陶瓷制成汽车模型,生活富足的象征和中国千年瓷器传统结合在了一起,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曾梵志的巨幅画作《兔子》内容是一只栖身于乡间灌木中的野兔,画作的主题被概括为“躲藏”。中方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能够对时代产生影响的艺术家既需要思想上的先觉、实践上的先行,同时也要兼顾时代更加普遍的思想情感:

 

“他们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代表,首先是一个精神的探险者,也可以说是在创新实践方面敢于超越传统和前人的先行者。但是另一方面,不论搞什么样形态的艺术,现在我们注意到,需要更加重视自己的地气。也就是说要接现实的地气、传统的地气和文化的地气,也包括普通民众对事物评价、感受、审美的地气。”

 

当今媒体、媒介、艺术品的制作手法日趋国际化,而作品的思想内涵却具有无限的独创空间。“用中国的方式来从事当代艺术”不仅为陷入趋同困境的世界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让中国的传统思想以更深沉的方式得以延续。范迪安认为:


“在整个国际当代艺术都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图像化的时代,大家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这种问题比如说:如何在面临数字图像的挑战仍然有创造的动力,这就需要真正找到自己本土的支持。这个展览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似乎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处事态度,甚至包括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东方式的沉思、一种修行修为。”

 

面对复杂的中国历史和遥远东方的文化差异,许多德国观众在这些艺术作品面前感到既惊讶又费解。此次展览完全由德国发起出资,因为这种巨大的差异,才选择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接受差异对德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有重要意义。“中国8”当代艺术展的资助方之一,布罗斯特基金会负责人海特表示:

 

“人必须对‘异己’投资,对那些不熟悉的事物投资,才能使新事物发展成为可能。我们也在嘀咕这一展览能否获得好评,或者说至少能够享受‘宽容’。与他人的沟通融合一定是有好处的,这一点至关重要,鲁尔区应当表现出的正是宽容:多样化的事物在社会、经济、教育、科技等等不同层面的都能有效地进行参与。”

 

艺术不仅在思想层面对社会有推动作用,艺术也能实际地改变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海特介绍:

 

“鲁尔区目前正在进行结构转型,需要将从前的工业主导型模式转为其他的能够续写经济成就的模式,而文化是最理想的转型产业之一。”

 

这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在鲁尔区8座城市的9家美术馆展出,当地政府正是希望以后当人们谈到鲁尔区,想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工业城市,更是一座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