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望有年:再看孙中山与列宁的“交往”

1922年12月6日,孙中山致函列宁,告不久将派代表去莫斯科同他及俄国领导人磋商合作问题,请不要与北京政府联络。

 

列宁

列宁

 

据说,当时有人谣传苏联将联合吴佩孚出兵东北驱逐张作霖。为此,孙中山致函列宁,略谓:我利用这个机会给您写信,简单地谈一个重要的事情。这即是希望您能够促使张作霖在适当的范围内,做一切对苏俄安全必要的事情。“假如您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在中国产生有人反对您的危险,而且还能帮助我创造条件建立起一种促进和加速俄中两国之间联合工作的形势。你们以前对中国的宣言在我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中国人民将俄国看作中国的朋友,并使中国有从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获得民族解放的可能性。”“我打算在不远的将来派全权代表去莫斯科,同您及其他同志磋商合作事宜,以俾俄中两国之合法利益。此时,我要重申,同现在的北京政府谈判,不仅旷费时日,而且也是冒风险的。……同北京交往,无异于同帝国主义列强交往。危险的是,北京和列强将有可能使用他们的阴谋而使您置于同中国人民对立的不利地位。” 

 

至于列宁是否收到孙中山的这封信,至今不得而知。关于孙中山与列宁的交往,学术界已多有研究,大致结论如下。

 

一、孙、列从未谋面,但相互知道对方

 

孙中山比列宁年长四岁,但比列宁晚一年去世。他们从未谋面,而是互相知道彼此的存在。辛亥革命前后,列宁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称赞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精神,对新生的中华民国进行道义上的声援。但同时,列宁也在文章中批评孙中山的民粹派倾向,并提醒俄国的工人阶级“一分钟也不要忘记工人阶级的特殊任务,既要反对米留可夫,又要反对孙中山们”。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10至11日,上海《民国日报》、《申报》、《时报》相继登载有关消息。 对于俄国革命和国内报纸的报道,孙中山不可能没有了解。但他没有马上做出反应更未与之联络。十月革命后,为稳定新生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列宁曾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能否在被赶到俄国做苦工,受到十月革命鼓舞的中国工人中找一些能去和孙中山建立联系的勇敢的人”。现在看来,旅俄华工刘绍周就是被选中的那个能联系孙中山的人。作为旅俄华工联合会的会长,刘绍周曾数次受到列宁的接见,也正是列宁安排刘绍周在1919年3月4日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发言。一年多后孙中山收到的访苏俄邀请信,也正是出自刘绍周领导的旅俄华工联合会之手。

 

1918年7月25日,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发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宣言指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但要帮助本国的劳动阶级,而且也要帮助中国人民。现在敬告中国人民:苏维埃政府已废除沙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废除沙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沙俄在中东铁路的一切特权,废弃俄国商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商站。如果中国人民愿意象俄国人民一样获得自由,愿意摆脱协约国在凡尔赛给中国人民所安排的命运,不成为第二个朝鲜或第二个印度,那就请中国人民了解,在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同盟者和兄弟是俄国工人、农民及其红军。宣言最后建议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政府立即与苏维埃政府建立正式关系,并派遣自己的代表与红军会晤。

 

1921年8月28日,孙中山给契切林回信,称列宁是自己的朋友。契切林收到信后于11月6日写信给列宁,询问他是否认识孙中山,并将孙的信件一起送上。第二天列宁回信说,“我不认识他,我们也互相从未通过信”。这是列宁第一次看到孙中山的来信,且这封信并不是寄给列宁,而是给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外交部的。两个月之后,列宁在接见国民党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大会的代表张秋白时,曾坦承“他对中国的情形知道得很少,只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但也不了解孙先生在这些年来做了些什么”。后来,他曾于1922年1月26日向契切林又索要孙中山的那封来信,准备了解孙中山。不幸的是,因健康问题,列宁自此逐渐离开工作,甚至不能出席3月份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全会。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兵变,孙中山避居黄浦江永丰舰时曾表示“倘若失败,我就去苏俄”。叛乱被镇压后,孙的苏俄之行被搁置。1924年2月24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追悼列宁大会,孙中山主祭,在悼词中他说:“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人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邈焉万里,精神往还”。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至此他尚未见到“革命圣人”列宁。临终时,他曾要求夫人宋庆龄“替他访问莫斯科”,以实现他未遂的心愿。

 

二、至今未见孙、列二人直接的信函往来

 

对于孙、列之间的信函往来,至今未见相关文本证据,包括《列宁全集》均无记载。但曾经有多重说法:何香凝1919年说、索科尔斯基1920年说、博得雷1919年说以及宋庆龄的1922年列宁和孙中山第一次建立联系说。

 

1918年春夏间,孙中山通过加拿大华侨同志辗转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十月革命,并表示共同斗争的愿望。略谓:“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1921年6月14日,孙中山收到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寄来的信,“这是我从您或者苏俄某一位那里所收到的第一封信而且是唯一的一封信”。因此,宋庆龄的回忆也可能有误,那些被陈炯明焚毁的信件,极有可能并不是孙中山和列宁之间的往来信件,而是孙中山和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以及苏俄驻华代表等人之间的通信。 可知,上述列宁和孙中山之间函电往来问题的各种说法均不可信。

 

1922年12月6日,孙中山先生致函列宁,告不久将派代表去莫斯科同他及俄国领导人磋商合作问题。

 

三、结语

 

列宁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孙中山被誉为20世纪的伟人。在中苏关系史上,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关系折射的是20世纪初中俄两国革命之间的合作关系,故列宁和孙中山的关系,易被人为地的拔高。

 

(作者:楚秀红)

 

参考文献:

1.卡尔图诺娃:《孙逸仙——苏联人民的朋友》,《苏联历史问题》1966年第10期。转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32页。

2.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075页。

3.(苏)叶尔马舍夫:《孙逸仙》第211页。转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116页。

4.卢刚:《列宁与孙中山——被误解的私交》,《红颜春秋》2014年1月5日。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