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清明祭祖重在文化的表达,但这份表达不只发生在清明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4-04-02 15:04:28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与清明相关的诗词有很多,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宋代诗人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等等。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蕴含着该时节发生的自然与人文内涵。从节气来说,它意味着降水增多、气温稳定回暖;从文化传承来说,它意味着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清明,是我国古人经历长期探索而得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华夏文明重要的瑰宝之一。
同时,清明节还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活动与文化意义,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兼具多重功能的传统节日并传承至今。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尽可能地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祭祖作为清明时节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我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产生于我们对祖先、先辈的尊崇与怀念,是传承、信仰、人伦、礼教的重要载体。
南宋·楼俦《耕织图》摹本(局部)祭祖的场景
中国因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悠久人文历史的多样性,导致了同一个清明节、同样的祭祖活动,在全国各地却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宝岛台湾,扫墓风俗和大陆的南方大体一致。但有一个特别的族群,这个族群的先辈从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来到宝岛台湾的山地、丘陵等地定居,他们至今依旧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他们就是客家人。在台湾,客家人的清明节并没有像其他台湾人那样举行大型的祭祖仪式,而是只在家中准备当季水果、少许糖果、些许金银财宝(客家话称“金纸”)祭拜祖辈牌位。这么简便的仪式是因为不尊崇、不感恩祖先吗?作为一名客家人,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客家人是非常重视传统习俗的族群之一,是非常重视祭祖的。
台湾的客家人扫墓祭祖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也就是元宵节后一天,客家话称“挂纸”日。在这一天,我们会选上吉时,约定好全家、全族一起,带上香、三牲(鸡、猪、鱼)、米酒、发糕、当季水果、糖果、红蜡烛、红鞭炮、金纸等供品,以及扫把、镰刀、毛刷、毛巾等打扫工具,当然占卜用的筊杯也是必不可少的。全家一起前往祖坟为已故亲人的墓地进行打扫并祭拜。
供品在坟前摆放的先后顺序并无规定,但是摆放的区域是有规矩的。红蜡烛放置在香炉两侧,酒杯和米酒放置在香炉正面前,酒杯两侧摆上发糕和筊杯。随后以三牲为中心摆上当季水果、糖果、金纸、红鞭炮。一切准备完毕后就可以开始仪式了。仪式开始,每位成员按照辈分拿取对应数目的香(不同家族可能略有不同),按照辈分站位,主持仪式的长辈站最前面的中间,继承者站其两侧的后面,继承者的爱人和子女再往后站,以此类推。排序方式呈现“长辈站前晚辈靠后、长辈站中晚辈两翼”的样式。在祭拜过程中,需要由长辈进行持香躬拜(俗称“唱喏”),完成后也是按照长幼关系依次上香。最后,仪式结束前要燃放鞭炮,鞭炮声响得越久就昭示后人越发达,前程越远大。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响亮的鞭炮声是为了告知天地,家族人丁未断、有孝心、懂尊崇及感恩祖先。自此,当年度的祭祖仪式就算完毕了,供品可以打包回家。
从台湾客家人族群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祭祖不只发生在清明时节,但和清明祭祖一样的是,都蕴含了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表达和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藉由仪式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表达了对祖先的尊崇,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增进了家人间的感情,培养了晚辈的孝心。这个过程满足了我们对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追求,同时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作者:刘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