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清明祭祖重在文化的表达,但这份表达不只发生在清明

与清明相关的诗词有很多,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宋代诗人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等等。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蕴含着该时节发生的自然与人文内涵。从节气来说,它意味着降水增多、气温稳定回暖;从文化传承来说,它意味着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清明,是我国古人经历长期探索而得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华夏文明重要的瑰宝之一。

 

同时,清明节还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活动与文化意义,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兼具多重功能的传统节日并传承至今。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尽可能地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祭祖作为清明时节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我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产生于我们对祖先、先辈的尊崇与怀念,是传承、信仰、人伦、礼教的重要载体。

 

清明祭祖重在文化的表达,但这份表达不只发生在清明

 

南宋·楼俦《耕织图》摹本(局部)祭祖的场景

 

中国因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悠久人文历史的多样性,导致了同一个清明节、同样的祭祖活动,在全国各地却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宝岛台湾,扫墓风俗和大陆的南方大体一致。但有一个特别的族群,这个族群的先辈从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来到宝岛台湾的山地、丘陵等地定居,他们至今依旧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他们就是客家人。在台湾,客家人的清明节并没有像其他台湾人那样举行大型的祭祖仪式,而是只在家中准备当季水果、少许糖果、些许金银财宝(客家话称“金纸”)祭拜祖辈牌位。这么简便的仪式是因为不尊崇、不感恩祖先吗?作为一名客家人,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客家人是非常重视传统习俗的族群之一,是非常重视祭祖的。

 

台湾的客家人扫墓祭祖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也就是元宵节后一天,客家话称“挂纸”日。在这一天,我们会选上吉时,约定好全家、全族一起,带上香、三牲(鸡、猪、鱼)、米酒、发糕、当季水果、糖果、红蜡烛、红鞭炮、金纸等供品,以及扫把、镰刀、毛刷、毛巾等打扫工具,当然占卜用的筊杯也是必不可少的。全家一起前往祖坟为已故亲人的墓地进行打扫并祭拜。

 

供品在坟前摆放的先后顺序并无规定,但是摆放的区域是有规矩的。红蜡烛放置在香炉两侧,酒杯和米酒放置在香炉正面前,酒杯两侧摆上发糕和筊杯。随后以三牲为中心摆上当季水果、糖果、金纸、红鞭炮。一切准备完毕后就可以开始仪式了。仪式开始,每位成员按照辈分拿取对应数目的香(不同家族可能略有不同),按照辈分站位,主持仪式的长辈站最前面的中间,继承者站其两侧的后面,继承者的爱人和子女再往后站,以此类推。排序方式呈现“长辈站前晚辈靠后、长辈站中晚辈两翼”的样式。在祭拜过程中,需要由长辈进行持香躬拜(俗称“唱喏”),完成后也是按照长幼关系依次上香。最后,仪式结束前要燃放鞭炮,鞭炮声响得越久就昭示后人越发达,前程越远大。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响亮的鞭炮声是为了告知天地,家族人丁未断、有孝心、懂尊崇及感恩祖先。自此,当年度的祭祖仪式就算完毕了,供品可以打包回家。

 

从台湾客家人族群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祭祖不只发生在清明时节,但和清明祭祖一样的是,都蕴含了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表达和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藉由仪式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表达了对祖先的尊崇,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增进了家人间的感情,培养了晚辈的孝心。这个过程满足了我们对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追求,同时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作者:刘育宇)

台湾姜姓宗亲回汕尾祭祖

2024-04-02

台湾姜姓宗亲回汕尾祭祖

 

合影(汕尾市台办供图)

 

中国台湾网4月1日讯 3月27至29日,台胞姜仁寿先生率台湾姜姓宗亲一行41人回陆丰祭祖,汕尾市台湾事务局领导带队到陆丰碣石与祭祖团一行餐叙座谈。

 

汕尾市台湾事务局领导对姜姓宗亲的爱国爱乡情怀表示赞赏,并希望台湾乡亲们常回家乡看看,体会祖国大陆的发展变化,发挥宗亲血缘优势,讲好“两岸一家亲”故事,做两岸基层民众交流联谊使者。

 

台胞姜仁财先生说:“因疫情原因几年没有回来,这次回来大陆,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倍感亲切。”他表示,两岸本就是一家人,今后将带年轻一代多回来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据悉,台湾姜姓宗亲先祖在明未时代从陆丰赴台开基创业,至今繁衍近4万人,分布在桃园、新竹、嘉义和台南等地。(中国台湾网汕尾市台办通讯员/魏保卿)

展开全文

两岸百名黄氏宗亲在厦门祭祖

2023-12-18

新华社厦门12月17日电(记者付敏)海峡两岸黄氏宗亲冬至祭祖活动17日在厦门江夏堂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百名黄氏宗亲,参加祭祀仪式,祭奠中华黄氏先祖。

 

古代黄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省云梦县),“江夏堂”是流传最广的黄姓堂号之一。位于厦门思明区的厦门江夏堂始建于1910年,是由清朝末年末代武状元黄培松所建的黄氏宗亲总祠堂。

 

台湾黄氏宗亲黄启璋介绍,本次冬至祭祖有30多名台胞参与,自己也专程从金门赶到厦门参与祭拜。“两百多年前我的祖先从福建渡海到台湾,所以在我们黄姓子孙的观念里,厦门江夏堂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我多次参与在厦门江夏堂的祭祖活动,这让我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在厦门就业的台青黄伟伦已连续四年参与黄氏宗亲祭祖活动。“有宗亲的祠堂在,就多了一分家的感觉,更能真正体会‘一家人’的亲切。”

 

厦门江夏堂黄氏宗亲会会长黄伟煌表示,历经百年,厦门江夏堂已成为连接海峡两岸黄氏宗亲的纽带。今年以来,有近千人次的台胞到厦门江夏堂寻根问祖。

 

“无论何时都欢迎台湾宗亲‘回家’祭祖。”黄伟煌说,“海峡两岸宗亲始终是心连心的。到了厦门江夏堂,两岸宗亲可以找得到宗亲、听得见乡音、解得开乡愁。”

展开全文

张荣恭大陆祭祖:站在祖先劳动过的土地上,非常感动

2023-06-05

中新网漳州6月3日电 (记者 张金川)“我第一次站在祖先劳动过的土地上,深深地吸了一口北坑的空气,加上乡亲们热情的欢迎,心里非常感动。”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前副秘书长张荣恭,2日在大陆祖籍地祭祖仪式结束后接受中新网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慎终追远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

 

当天上午,张荣恭冒着高温酷暑,来到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北坑村祖籍地寻根祭祖。此行是他首次回乡寻根,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小儿子张绍强。

 

在从诏安县城去北坑村的路上,张荣恭一边看着车窗外家乡的景色,一边询问家乡的发展。当工作人员担心强光线刺眼,将车内窗帘拉起来时,他笑道:“不用拉,我要多看看家乡是什么样的。”

 

11时许,张荣恭抵达北坑村,北坑村乡亲们敲锣打鼓,欢迎他的到来。张荣恭先来到北坑村村委会,与村中族亲翻看族谱,拉家常,合影留念。随后,在族亲的引导下,携子步行前往张氏祖墓祭拜先祖。

 

祭祖仪式开始后,张荣恭持香缓缓向墓碑三鞠躬,完毕后起身注视墓碑,约十秒钟后才将手中香火交予族亲。

 

张荣恭1950年出生于台湾,曾在两岸交流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据他介绍,他来大陆不少于200次,漳州也来过好几次,此次借前来漳州参加海峡百姓论坛活动,得以参访大陆知名台企天福集团和回乡寻根祭祖。

 

“应该要回到自己的祖籍地走一走,看一看。”他回忆道,早在20多岁的时候,就知道祖籍在大陆的秀篆,后来通过漳州市相关部门帮忙找到了祖籍地,但一直都没有刻意安排回乡寻根。

 

漳州与台湾一水相连,与台湾习俗相近、文化相通。在张荣恭看来,缅怀先人,缅怀自己的祖籍地,对于两岸人民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两岸人民和谐相处,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当谈及为何会携子回乡寻根,张荣恭坦言,因为前几年他已经带过大儿子到河南濮阳参与全球华人张姓祭祖,所以这次就把小儿子带过来。“我告诉了他有这样的机会,他很乐意跟我来。”

 

“从漳州市到诏安县,感受到家人的热情,看到家乡的发展,我心里蛮震撼的。作为祖籍是诏安人的我,也感觉到很安慰和庆幸!”张荣恭说。

 

“两岸同根,闽台一家。”张荣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希望大家一起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提速振兴中华而努力。(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