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在北京,我看见两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里种下友好的种子”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5-07-09 16:15:40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2025年7月3日,北京这座历史与创新交织的城市再次迎来两岸青年之间的温暖相逢,那就是2025两岸青年峰会。峰会现场,许多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青年登上讲台,用他们的语言、故事、记忆与梦想,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待。在北京,我看见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相遇的真诚。那么,是什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又是什么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7月3日,2025两岸青年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国台湾网记者 尹赛楠 摄)
这次峰会以“携手绘青春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分论坛、科技文化融合成果展和机器人展示、两岸青年汉服之夜等交流活动。7月至8月,还将举办京台青年交流营、体育友谊赛等30余项系列配套活动。两岸青年共约4000人参加峰会,其中台湾青年总规模约2000人。
峰会现场,来自高雄的青年小郑以清晰有力的语调讲述着他对大陆创业环境的观察。他说,尽管两岸存在政治分歧,但他身边越来越多的台湾朋友选择用脚步丈量大陆。他们愿意来、敢于留下,并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尤其在快速发展的当下,职业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创新产业到传统产业、从科技产业到文化产业......机会无处不在。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的网络环境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创业就业。小郑的发言让一位来自台中的设计系曾同学感同身受。她说:“其实,台湾的新闻里从不报道这些细节。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才知道这里发展得很好,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一位来自北京的女生拿着她的汉服设计稿说,那是她根据闽南语歌谣改编的意象设计。我告诉她,我阿嬷也会唱那些歌曲。她抬头看着我,眼神发亮,“原来我们听的是一样的歌。”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是我们呼吸之间自然流动的力量,是我们两岸青年沟通的桥梁。
“文化艺术交流不是灌输,是互相理解,是‘我喜欢你’,而不是‘你应该喜欢我’。”来自台湾的动画导演薛先生的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响。今年的峰会,文化艺术成了一个柔软却有力的沟通主题。在毕小姐与她的“元宇宙探勘队”展位,我看到台湾和大陆的艺术青年一起创作、一起构思。我看见,来自两岸的青年在探讨一幅结合闽南元素与虚拟现实的作品时,因意见不合而争论起来,但最终他们笑着说:“你画得更有感觉,我来补技术吧。” 这样的合作,是两岸青年之间最真诚的选择、最美好的相遇。
峰会期间,一群台湾青年参观了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走进那个充满未来感的空间,看到小米SU7汽车、折叠手机展示和智能家居互动演示时,台湾青年们不断发问,惊叹声此起彼伏。其中,一款可以自动投喂、半年不用换水的智能鱼缸引起了参访青年们的关注。有位女孩好奇地询问,宠物猫狗是否也有类似的产品。在得到工作人员的肯定回复后,她难掩欣喜之情,并表示该产品在台湾地区也有广泛需求。
参加活动的青年现场观看机器人表演。(中国台湾网记者 尹赛楠 摄)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在峰会主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可两岸交流,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岛内“去中国化”的政治操弄之下,许多台湾的年轻人还会来到大陆亲身体验,深深体会到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化是刻入骨髓的DNA,而非任何的政治举措和刻意要求。希望两岸青年常来常往,越走越近。
作为台湾青年的一员,我被峰会上两岸青年畅叙友情、碰撞思想、展望未来的样子而深深感动。两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里种下友好的种子,携手同行,未来定能开花结果,收获美好。(作者:金目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