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他们来自台湾,他们扎根于福建社区

2019年,来自台北的青年王伸豪跨越海峡来到厦门。一年后,他就职于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成立的沙坡尾工作坊。王伸豪之所以选择厦门,主要是因为这里离台湾仅仅一水之隔,非常近,这里还有他熟悉的闽南语和饮食习惯。这些都让性格开朗的王伸豪能够迅速融入大陆。沙波尾的居民朋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阿豪,还有人觉得阿豪像本地人,甚至还有人说他是渔民的后代。

 

他们来自台湾,他们扎根于福建社区

 

王伸豪和当地老人合影  作者供图

 

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王伸豪与当地居民、商家打成一片,成了朋友。王伸豪用心走遍沙波尾每条大街小巷,跟沙坡尾的阿公阿嬷成为无话不谈的好邻居。作为工作坊的负责人,他希望将沙坡尾的老记忆、老故事都记录下来。比如,之前有位90多岁的老人,拿出了一本40年前的工作笔记,笔记上有很多老者自己手绘的鱼,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历史印记。因此,王伸豪的团队打算举办一个展览,把这些历史的宝贵遗存分享给所有在地乡亲及游客。

 

如今随着厦门城市的快速发展,想要找寻沙坡尾的老物件或老故事已经不太容易,然而往昔的点滴回忆,在一砖一瓦间,也在沙坡尾老居民和阿豪的交谈中一直流传着。

 

王伸豪还努力探索通过新颖的文创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厦港的文化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向大众讲述沙坡尾和台湾的渊源。王伸豪是微信公众号“沙坡那尾鱼”的运营者和《厦港历史漫画》的作者;沙坡尾工作坊经过不断探索,成立了“沙坡尾活态展示馆”;透过公益学堂,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以“老文化新包装”的方式,让年轻一代投入到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接下来,阿豪还会开展文化公益活动,传播厦港海洋文化,为加深两岸文化融合创造无限活力。

 

他们来自台湾,他们扎根于福建社区

 

王伸豪向大家讲述沙坡尾    作者供图

 

通过与大陆青年的交流交往,王伸豪认为,两岸年轻人应该在合作中增进理解、共同成长。在大陆的台青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和大陆青年多接触、多沟通,并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王伸豪准备策划一些活动,比如通过研学活动帮助台青朋友更深入地融入在地生活,让两岸青年在交流融合中拓展朋友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发展。2023年,大陆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提到,支持台胞深度参与福建当地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实践活动。

 

同样是来自台北的熊麒现在是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的台胞主任助理。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是台胞比较集中的社区,登记在册的台胞就有300多人。熊麒和众多热心台胞一样,不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还常常为社区两岸同胞排忧解难。社区邻里间发生小纠纷,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在熊麒的调解下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时间一长,熊麒得到了整个社区群众的认可和支持。2013年,熊麒成为大陆首位台胞社区主任助理,辅助社区治理工作。2015年,社区支持熊麒成立了“熊麒个人调解工作室”,主要负责调解社区内的居民争端,尤其是让熊麒作为台湾同胞调解由于两岸观念不同所引发的一些居民矛盾。厦门湖里区兴隆社区也获批成为厦门市首个对台服务试点社区,并与台湾同名社区共建,派选干部赴台驻点“零距离”学习。

 

他们来自台湾,他们扎根于福建社区

 

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聘请熊麒(左)为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作者供图

 

熊麒告诉笔者,这些年做社区台胞主任助理帮助了不少人,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发现,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多讲、多做。比如,一些没有本地户籍的台胞小孩,只要事先登记,就可以在本地公立学校就读。但一些台胞对于大陆新出台的惠台政策了解并不及时,导致孩子入学时出现问题,就需要熊麒这样的社区工作者走到基层去多做工作、多宣讲。

 

像熊麒一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每年的社区运动会中,兴隆社区一定会有一支台胞组成的队伍参与其中,这也见证了一代代台湾同胞融入在地生活、参与社区冶理,和城市共同成长。

 

笔者期盼,未来有更多像王伸豪和熊麒一样的台湾同胞来到大陆,来到福建,扎根于社区之中,勇于做两岸融合的沟通者和两岸正能量的传播者。(作者:罗鼎钧)

“多来大陆看看”——在闽台胞向台湾青年发出邀约

2024-05-17

新华社福州5月16日电(记者李昊泽)在16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开幕式暨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分享会上,几位台胞走上舞台讲述自己在大陆创业兴业历程。从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在福州落地,到两岸青年在更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一个个关于奋斗、传承、创新的故事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40年前,我也是一个青年,在大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台湾年轻人应该多来大陆看看!”走下舞台,今年70岁的黄益建仍难掩激动。

 

1984年,黄益建到北京探亲,随后一路南下考察,最终选择与台湾一海之隔的福州作为自己的“筑梦之地”。1986年4月,经原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一张编号“外经贸资审字〔1986〕001号”的外资企业批准证书交到了黄益建手中,以他为主筹办的闽台行有限公司由此成为大陆首家台商独资企业。

 

到大陆逐梦,是老一代台商们共同的回忆,而对福建翁财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英敏而言,这样的奋斗更是一种传承。

 

“从我祖父到福州建厂创业算起,我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上世纪90年代,翁英敏的祖父凭借一款风味独特的黑瓜子在大陆站稳了脚跟。十余年前,翁英敏正式接班后,带领公司踏上转型升级之路,产品从传统炒货向台式卤味和常温预制菜领域进军,销售方式也由传统线下销售走向互联网。

 

“我们希望能成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榜样,也很愿意为更多台湾青年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翁英敏说。

 

“要问为什么一个女生愿意在村子扎根,是因为我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认同感、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一次参加海峡青年节美丽乡村设计大赛的经历,让台北姑娘曾芝颖下定决心投身福州乡村振兴的事业。6年来,她带领团队用现代设计思维助力乡村发展,为一个个村庄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收获了与当地人真挚的感情。

 

“现在,村村都有我的‘爷爷奶奶’和视我为家人的村民朋友。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邀请台湾的年轻朋友们,来大陆体验生活,创造更多生活方式,一起追梦、逐梦、圆梦。”曾芝颖说。

展开全文

台湾青年畅谈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024-05-13

新华社沈阳5月11日电(记者王承昊)“一些岛内朋友还没有深刻认识、真切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这些率先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应该要让更多家乡同胞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祖国,让他们找回做中国人的自信。”台湾青年张玮珊说。

 

“西方的现代化是否就是真理?”“如何看待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台湾青年如何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11日,在辽宁沈阳举行的第十一届“大江论坛”·第七届两岸青年成长创业论坛上,台湾青年茆致远作为主持人抛出诸多问题,多位台青从各自专业和亲身经历切入,分享自己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两岸融合发展是台湾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共享大陆科技发展机遇的绝佳路径。”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生黄隽杰认为自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学校的实验室和科研成果让他深切体验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进步。“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先锋成果,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大陆继续深造、生活的想法”。

 

在广东就读暨南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台生吴怡萱分享了她眼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一面”。不久前的广交会上,她了解到一款大陆自主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完成日常生活操作。“这样的成果尽显人文关怀,我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美的样子’。”

 

华侨大学台生谢立辰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舞台上,台湾青年可以尽展才华,实现个人梦想和价值。同时,台青也要通过个人行动和影响力,传播大陆的积极信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茆致远说,相信两岸青年朋友将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道路上携手奋进,挺膺担当。

 

“大陆愿意率先向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使我们有机会到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能更直观感受大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来到大陆5年的张玮珊说,“台湾青年应当仁不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把握历史机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全文

又暖又燃!两岸夫妻熊麒、朱辉燕:希望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02-08

 

台胞熊麒先生来自台北,现居住在厦门湖里区殿前街道大唐世家,是兴隆社区台胞主任助理,也是兴隆社区的一名人民调解员。

 

时光飞逝,熊麒先生从台湾来到厦门已经26年,原想在厦门创业发展的他,机缘巧合与来自江西的朱辉燕女士喜结良缘,并在商海奋战多年后决定在厦门养老。春节前夕,熊麒先生在接受海峡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26年来,他见证了厦门由小渔村快速发展成高度文明的城市,并成为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他们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那就是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