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焕新升级的中国-东盟“3.0”树立区域合作新标杆

10月28日,在第28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引发外媒热议。“协议将使双方受益,包括供应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新篇章”“有助于克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国际舆论认为,有关成果体现出中国与东盟对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承诺,为推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给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更大动能,具有重要示范效应。

 

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离不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深厚的合作基础。自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以来,中国与东盟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道路,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关键引擎。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多的形势下,双方合作依然“逆势而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6%,双方贸易规模稳步提升,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伙伴。

 

国际锐评丨焕新升级的中国-东盟“3.0”树立区域合作新标杆

 

作为双方对外商谈和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3.0版升级备受瞩目。与2010年全面建成的1.0版以货物贸易自由化为核心、2019年生效实施的2.0版关注服务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相比,升级的3.0版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深入拓展新兴领域、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着力促进包容发展。其中,既涉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现有领域,也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在开放方面,3.0版聚焦规则与合作领域,作出了中国和东盟各自自贸实践的最高水平承诺,致力于让双方企业和人民都能够从区域经济增长中受益。这是双方落实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重要共识的标志性成果。

 

此次签署后,中国与东盟将分别履行各自国内核准程序,推动议定书尽早生效实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翟崑对《国际锐评》分析说,自创立以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始终引领东亚区域合作潮流。从1.0到2.0再到3.0,这种递进式发展不仅体现了双方对经贸合作规律的深刻把握,更通过数字与绿色规则创新、标准互认体系重构、供应链韧性提升,将自贸区从“量的积累”推向“质的飞跃”。在当前逆全球化冲击多边体系的背景下,这一创新为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亚洲方案”。

 

随着更现代、更高效、更具韧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体系全面建立,释放的利好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国与东盟而言,自贸区3.0版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推动双方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稳定的区域产业链“内循环”。对全球来说,则树立了区域合作的新标杆。

 

一方面,自贸区的3.0版升级聚焦制度型开放,相关规则将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树立“新范式”;另一方面,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自贸区3.0版将与越南-欧盟自贸协定等形成规则接口,为跨区域制度对接提供试验场。这种“开放而不排他”的模式,将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通过数字贸易规则创新、争端解决机制优化等方式,成为区域经济的“稳定锚”。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交易额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成为双方贸易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方此次谈到,将以此次议定书为契机,加快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产业互融互嵌,把互利共赢的蛋糕不断做大做优。

 

国际锐评丨焕新升级的中国-东盟“3.0”树立区域合作新标杆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自5月以来,《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等一系列规划发布,勾画出东盟未来20年发展的新蓝图。在此基础上,未来如何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中方此次提出三点倡议,呼吁让战略互信更加坚实、让利益融合更加深入、让情感联结更加牢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向《国际锐评》指出,这三个倡议层层递进,战略互信是前提、利益融合是基础、社会和民意是根基,三者协同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和东盟未来合作与发展。

 

国际风云越是变幻,越要把稳合作之舵、同筑共赢之路。日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专章部署,强调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此次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就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国际锐评评论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