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隔海空对月 今朝共舞手足情——台湾高山族华安二十九年圆梦记
|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5-11-13 12:02:562025-11-13 12:02:54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一湾浅浅的海峡,不是阻隔,是归途。
29年前,本报记者走进祖国大陆台湾高山族同胞聚居人数最多的县份——华安,采访了定居于此的台湾高山族老兵。彼时,乡愁是笔下沉甸甸的标题——《一段愁肠两地牵 何日直航了心愿》。那声叹息,道出了无尽的思念。
29年后,本报记者重返华安,探寻当年的足迹。青山依旧,景象却已崭新。昔日老兵们聚居的地方,已建起独具特色的高山族风情村寨。当年老兵们魂牵梦绕的直航心愿早已照进现实,在两岸架起了交流往来的桥梁。
吾心安处是故乡
相隔遥远的山海,华安与台湾因为他们紧紧相连。
20世纪50年代初,林忠富、严谷长、范金华、林富、高文贵、田大作、黄清发7位台湾高山族老兵退伍、转业后定居华安,并在此安家落户、瓜瓞绵延。
随着当年采访时仍健在的高文贵、范金华、林忠富相继离世,他们的后人仍然延续着台湾高山族的民风习俗。
唱山歌、跳拉手舞、抛陀螺、打竿球……记者近日走进华安县仙都镇送坑村,映入眼帘的是高山族特色建筑,昔日的偏乡焕然一新:统一规划的楼房、宽敞平坦的村道、整齐划一的田地、欢声笑语的村民,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画卷。
“逢年过节或丰收季,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是台湾高山族的习俗,如今我们依然坚守着。”古稀之年的高建设是高文贵的长子。他依然记得当年7位高山族老兵时常相聚,他们会穿着传统服饰把酒言欢、载歌载舞。“父亲告诉我,海峡是他们回不去的乡愁,只能以此聊慰思乡之情。”
所幸这份乡愁,在华安得到了慰藉。??福建华安,山岭耸峙,河流纵横交错,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5.5%。而台湾的山地面积占全岛总面积三分之二,高山族多分布于台湾高海拔地区。相似的人文、地理、语言,让群山环抱的华安成了最像“家”的地方。
两岸一家,血脉相连。自第一代台胞定居以来,华安县就通过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多方面举措,包括台湾学生就近入学、高山族同胞文化传承发展、医疗补助、筑房安居、促进就业、支持参军等措施,为包括台湾高山族老兵在内的定居台胞撑起了保障“大伞”。
“在华安,我们不仅没有被区别对待,当地政府还非常支持我们读书就业。”高建设告诉记者,1946年,他的父亲被国民党兵抓壮丁,随军来到大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党和政府将高文贵等台湾高山族老兵妥善安置在华安。正值壮年的高文贵一心希望报效祖国、建设家园,于是给他取名“高建设”,寓意在此建设崭新的家园。
高建设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974年,他赴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华安工作,后来还担任了华安县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带领定居华安的台湾高山族老兵后代回台湾探亲寻根,促成了两岸高山族同胞的交流往来。
吾心安处是故乡。台湾高山族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华安县仙都镇送坑村、大地村、市后村、云山村、下林村及华丰镇大燕村、沙建镇沙建村等7个村落。其中,以仙都镇送坑村最为集中。2021年12月,华安县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落成,高山族特色民居、民族风情园、高山族演艺舞台,都留下了他们修葺家园、轻歌曼舞、迎接宾客的身影。
如今,这里已成为华安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大陆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村寨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技传两岸脉相连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立冬后进入农闲时节,穿上华丽的民族服饰,欢快地在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唱起山歌、跳起拉手舞、玩起抛陀螺,是7位台湾高山族老兵后代联络感情、锤炼技艺的方式。
人群中,高文贵的四儿子高建生与另一位老兵严谷长的孙女严丽贞手拉着手,情意绵绵,他们因高山族舞蹈而相知相爱。
高建生是“高山族拉手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妻子严丽贞则是“抛陀螺”的高手,与队友们在去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夺得该项目一等奖。
“拉手舞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盛大节日可达数百人之众,是台湾高山族庆丰收、迎节庆的方式,寓意风调雨顺、团团圆圆;而抛陀螺是高山族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谁打得又准又多,谁就是部落的‘勇士’。”高建生与严丽贞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携手参与了许多活动,比如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华安丰收季活动、对台交流活动等,这让他们对高山族文化有了更多学习与传承的机会。
自第一代台湾高山族定居华安以来,至今已繁衍至第六代。为了传承高山族文化,范金华、林忠富、高文贵等老兵在世时便将高山族山歌、舞蹈以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方式传授给子女。20世纪90年代,他们又组团带领孩子们一起前往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开阔视野、提升技艺。
“在那里,我们不仅系统学习了高山族舞蹈,还结识了来自台湾的高山族同胞,学会了抛陀螺等传统技艺。”此行12人在深圳一学就是4年,严丽贞等人回到送坑村后,当地政府又请来专业老师,帮助他们继续提高水平。
华安高山族舞蹈队的编导兼教练张金梅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幼喜爱歌舞的张金梅与台湾高山族老兵的后代们时常围着篝火跳舞,她把老兵传授的零星舞蹈动作编成了舞蹈作品。
张金梅还记得,创编的第一支高山族舞蹈《山地情歌》,是1998年与高文贵长孙高荣华共同演绎的,成为当时大陆第一支公开表演的高山族舞蹈。
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寻找与挖掘,台湾高山族的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等手工技艺,以及祭祀、狩猎、歌舞等习俗在舞蹈中变得更加具象化。2008年,“高山族拉手舞”荣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陀螺的旋转、拉手舞的摇曳,不仅是一种乐趣、一种象征,更是文化的传承、两岸的连接。近年来,华安在全县19个校园创建非遗公益班,把拉手舞、抛陀螺、竿球、竹竿舞等多个台湾高山族传统文化民俗项目带进校园,让两岸学子在共学共融中传承中华文化。
台湾高山族老兵们心心念念的高山族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还在华安落地生根、焕发生机。
隔海难断骨肉情
“华安的丰收季活动办得真热闹,希望你们也能来台湾参加这里的丰年祭,我们可以一起跳拉手舞。”
“表哥,再过几个月就春节啦,我们也希望明年春节你们能再来华安走一走,感受一下这里的年味。”
“好呀,明年争取组织台湾的亲戚,再去看看你们。”
……
高文贵在华安育有7男2女,儿媳妇严丽贞带领着高家后辈,通过视频连线,将不久前华安举办两岸丰收季活动的盛况告诉海峡对岸的表哥赵星富,相同的习俗、共同的期盼,让这场对话充满了温馨与共鸣。
离家数十年,高文贵之所以能重新联系上台湾的亲人,一方面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两岸交流交往的恢复,另一方面则缘于台湾高山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高文贵遇见了来自台湾的高山族乡亲,双方一见如故、畅叙乡情,细聊之下发现对方竟是在台湾的姐姐的邻居。至此,失联40多年的亲人终于找到了。高建生陪着父亲去邮局拨通了第一个跨越海峡的电话,两岸的亲人隔着话筒失声痛哭的情景,令他毕生难忘。
此后,高文贵与台湾的姐姐重新建立了联系,长辈去世后晚辈们也继续延续着这份情谊,从原先的鸿雁传书、电波传情,到如今的视频连线,浅浅的海峡割不断两岸亲人渴望走亲走近的心。
“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落成时,表哥还特意前来探望,见我们在华安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样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严丽贞说。
对于台湾高山族老兵来说,华安与台湾都是“家”,在华安时思念着台湾的亲人,回到台湾同样也思念着华安的亲人。
“这是父亲留下的高山族服装,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与台湾的哥嫂依然时常联系,一起回忆在华安生活时的美好时光。”台湾高山族老兵范金华的四女范碧莲拿出一件蓝色长袖褂衫,轻轻抚摸着回忆道。
1987年两岸恢复交流交往后,部分定居华安的台湾高山族老兵选择落叶归根,范金华便是其中的一位。1998年,他携妻子、长子、长媳回到台湾定居,由于彼时两岸尚未直航,分隔两岸的亲人成了彼此最深的牵挂。1996年本报记者采访范金华时,他那句“要是能直航就好了”,道出两岸亲人共同的心声。
而今,这个梦想终于成真。2008年12月15日,两岸直航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两岸“三通”时代的全面开启。当天,两岸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深圳以及台北、高雄、基隆等城市,同时举行了海上直航、空中直航以及直接通邮的启动和庆祝仪式。
“现在往返华安与台湾,只要一天时间就够了,不用再中转、不必再颠簸,回家的路终于近了,叔叔伯伯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台湾高山族老兵林忠富的长女黄秀兰说。
林忠富,原名黄登发,1997年返台定居。2003年,黄秀兰也曾陪同家人回到台湾定居。父亲去世后,她便与丈夫又常住华安。“因为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记忆,还有熟悉的山山水水、亲朋好友,我们想留在华安养老。”
除了台湾高山族老兵外,华安县还居住着因各种原因而留下的定居台胞。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台湾同胞397人。其中,高山族同胞50户128人。从分离到团聚、从隔绝到往来,历史不能倒退!他们期盼两岸回家的路能重新顺畅起来。
相关新闻
- 2025-11-13彩云之南·红河有约——台湾青年红河行:以文化为桥,促心灵契合
- 2025-11-13第二十一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聚焦两岸人工智能合作新机遇
- 2025-11-12“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在高雄展出
- 2025-11-12国台办:11月两岸各领域交流持续热络
新闻推荐
- 中国市场强大“磁吸力”从何而来2025-11-13
- 法网恢恢:大陆雷霆之势让“台独”分子生存指数“归零”2025-11-13
- 第二十一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聚焦两岸人工智能合作新机遇2025-11-13
- 彩云之南·红河有约——台湾青年红河行:以文化为桥,促心灵契合2025-11-13
- 当年隔海空对月 今朝共舞手足情——台湾高山族华安二十九年圆梦记2025-11-13
- 总台纪录片《国土重光》引发热议 台青:传递历史真相、传承爱国精神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