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五月的江南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

五月的江南,是一幅被雨水浸润后又经阳光熨烫的水墨长卷。作为祖籍江苏的台湾青年,我选择以昆山为起点,探寻江南文化的肌理。在这片被古人称为“吴中佳地”的水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无处不在——从亭林园的昆石馆到周庄的鱼灯夜游,从老字号奥灶面馆的晨间烟火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

 

“五月的江南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_fororder_图一(右三是陈宇宏)1

 

陈宇宏在昆山亭林园,右三为陈宇宏(陈宇宏 供图)

 

清晨的亭林园笼罩在薄雾中,这座纪念顾炎武的古典园林藏着昆山最独特的文化密码——昆石。当手指轻触那些“瘦、皱、漏、透”的奇石时,联想到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副会长马一平介绍所说,这种形成于寒武纪的矿物需要匠人耗时数年“道法自然”地雕琢,我突然理解了为何古人将赏石视为修身养性之道:这些历经沧海桑田而似乎有了灵性的石头,恰似中华文明坚韧又灵动的精神图腾。

 

顾炎武纪念馆的玻璃柜中陈列着顾炎武的手稿,字迹工整有力。墙上挂着他周游北方的路线图,标注密密麻麻。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半生漂泊,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我凝视着他塑像那道如炬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三百余年的时光。忽然想起在台湾读中学时,历史老师讲到顾炎武时,说他是“遗民不世袭”。当时的我尚不解其意,如今站在这里,竟有些明白了。

 

午间,我来到了昆山的奥灶馆,来一份奥灶面。面条劲道,汤头醇厚,上面浮着层红油,香气扑鼻。我认真品尝着,毕竟这是顾炎武先生老家的味道。细如银丝的面条卧在琥珀色的高汤里,这种发轫于南宋的“浇头”文化,在台企密集的昆山得到不断发展,难以想像这苏式面竟然与台湾面的口味如此相似。我认为这于我而言是一种认同重构:从“台湾胃”到“中国味”的认知转变。

 

我对奥灶面的第一反应曾经是困惑——这个古怪的名字究竟何意?当听闻“奥灶”可能源自昆山土话“鏖糟”(意为不太干净)的谐音时,台湾闽南语使用者会心一笑,因为在闽南语中也有类似的发音与含义。这种语言上的相通瞬间消弭了陌生感,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一重印证。

 

“五月的江南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_fororder_图二1

 

陈宇宏与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合影(陈宇宏 供图)

 

对我来说,昆山奥灶面不仅是一碗地方美食,更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震撼与情感共鸣。面对浇头丰盛的奥灶面,味蕾的觉醒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体验——既有对陌生风味的惊奇,也有对文化同源的恍然;既有对历史渊源的探寻,也有对当下两岸生活差异的思考。这碗看似简单的面条,实则承载着两岸共同的美食记忆与割不断的文化血脉。

 

当暮色如砚台里的陈墨般在周庄晕染开来,白日里喧嚣的游客潮水般退去,这座“中国第一水乡”才真正显露出它的灵魂魅力。夜游周庄的经历,不仅颠覆了我对江南古镇的想象,更在两岸文化认同的迷思中投下一枚醒石。百年古桥,暗夜行舟,我们的身影在百年建筑间游走,光影在粉墙上勾勒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剪影。周庄的每块石板都在讲述着真实的历史积累,橹声里的我仿佛在月光下有了时空错位感。这些沉睡的建筑仿佛成为历史的接线员,悄然连通着隔海相望的共同记忆。

 

一家老字号糕团店的橱窗里,传统定胜糕与台湾凤梨酥并排陈列,这或许就是夜游周庄给予我最珍贵的启示——当剥去观光游的外壳,那些最本真的文化肌理始终相互呼应。就像彼时渐渐亮起的天光,终将照见所有人为分隔下的血脉相连。

 

是夜,我重读了《浮生六记》。两百年前沈复笔下“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江南生活,与今日所见形成有趣映照。大陆的发展速度令人目眩,但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跳动的文化心脉——就像昆曲博物馆里,年轻观众为“游园惊梦”刷爆的弹幕;就像地铁站内,用吴语报站的智能语音。经过此番游历,我突然灵机一动,决定开创“昆肖生”这个品牌,以一个台湾青年的身份来传承和弘扬“江南片玉 灵秀昆山”的昆山本土文化。

 

“五月的江南文化寻根之旅,让我见证了大陆文旅发展的创新活力”_fororder_图三1

 

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陈宇宏(陈宇宏 供图)

 

这或许就是当代江南的魔力:它保留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水乡记忆。对台湾青年而言,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祖籍地,更是文化创新的实验场。当我看到“两岸一家亲”的标语时,忽然明白:真正的两岸融合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两岸普通人共同书写的日常诗篇中——就像那碗融汇两岸智慧的面,热气腾腾地温暖着两岸同胞彼此的胃与心。(作者:陈宇宏)

台青“五一”特写:“在大陆忙并快乐着”

2025-05-06

作者 傅飞扬

 

招呼客人、准备食材、检查后厨、设计新菜……5月5日,在位于浙江台州椒江的台湾风味美食店“贺呷”,台青陈彦桦忙得不可开交。“‘五一’假期是餐饮行业的旺季,为了更多大陆游客能品尝地道的台湾美食,我们要付出100%的努力。”他说。

 

让台湾风味香飘大陆,陈彦桦已是“老江湖”——从位于临海市巾山东路的首店出发,他和哥哥陈佑昇在台州开起了8家“潭子茶屋”,专门销售各类台湾小吃,得到了当地食客的广泛好评。

 

“目前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定食上,以套餐形式搭配台湾美食,让食材之间更协调,带给顾客最地道的口味。”陈彦桦介绍说,“贺呷”在闽南语里表示“好吃”的意思,他希望能通过好吃的食物连接起人与人的情感。

 

进入“贺呷”的自助点餐系统,好吃到靠腰的担仔面套餐、金贺呷冠军牛肉面套餐、台湾老卤鸡丝饭等菜品集传承和创新于一体,从名字上就透露出浓浓台味,令人食指大动。在陈彦桦看来,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美食是最好的见证者,“这个假期看到大陆朋友坐满了小店,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和陈彦桦一样,“忙并快乐着”是许多“登陆”台青的假期写照。

 

“两天值班、三天出游,工作生活两不误。”5月1日至5月5日,“90后”台湾医学博士、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整形外科医生林家民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2022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林家民第一次来到临海,立刻就爱上了这座小城。生活里的他充满朝气,乐于探索美食美景;工作中的他一丝不苟,把患者“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在整形外科经常会面对脸部受伤的患者,尽可能帮助他们修复疤痕、重拾自信是我们的主责主业。假期值班,我做了7台清创美容缝合手术,受到病人和家属的感谢时,我觉得再忙都值得了。”林家民介绍,2024年6月,他完成了规范化医师培训,今年4月又参加了中级职称考试,生活忙碌且充实。

 

这个“五一”假期,林家民还接待了来自武汉的师弟,作为向导介绍临海台州府城、紫阳街、东湖等景点。“朋友开玩笑说我像‘半个本地人’,接下来我打算在临海买房,真正稳定下来。”林家民说。

 

自2017年“登陆”以来,拥有丰富文创伴手礼开发、农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工作经验的台青颜峻瑜“扎根”浙江乡村,辗转丽水、舟山等地,不断推动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思路“落地”,为山区、渔村百姓探索更多致富路径。

 

“今年,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舟山两岸乡村文创中心,为舟山运营乡村旅游、开发文创产品提供经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颜峻瑜说,5月中旬,他将前往福建福州参加2025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这几天我忙着归纳材料,希望能推广两岸文创产品助力乡村建设的真实案例,吸引更多台湾优秀设计师来到大陆发展。”(完)

展开全文

台青热衷的“五一”新玩法:“跟着电影游大陆”

2025-05-03

“五一”假期前两天,许多台湾青年把此前在“看台海”“跟着电影游大陆”线上活动中的留言付诸行动,一边看着“五一档”精彩影片、享受视听盛宴,一边走进影片取景地、感受现实与光影的穿越,给今年“五一”来了一套全新玩法。

 

“边看边走!”台青跟着“五一档”去旅行

 

截至5月2日13时38分,2025年“五一档”新片(含重映)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3亿元。

 

多位此前参加了“跟着电影游大陆”线上活动的台湾青年告诉“看台海”,已经趁着火热的“五一档”,把“跟着电影游大陆”付诸行动,开始了边看边走、说走就走的旅行。

 

 

台湾青年廖家兴看完电影《人生开门红》之后就去了四川成都,他专门找到了电影里出现的咖啡馆,沉浸式感受现实与光影的穿越。

 

台湾青年“鲈鱼”在电影院里看了根据真实创业故事改编的励志电影《水饺皇后》,她表示,自己也是在创业浪潮里摸爬滚打的一员,“那些创业路上的迷茫、坚持和破局,让人非常共情。”“鲈鱼”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取景地主要在山东青岛和广东佛山,这也成为她下一个旅行目的地。

 

“我现在已经在高铁站,要去的是东方影都青岛”。台湾青年陈咏钦的“五一”计划是,去青岛吹海风、吃烧烤,打卡多部大陆电影的取景地,“因为电影而种草、选择旅游目的地,很特别,还有一些小激动”。

 

不仅于此,许多台湾影迷表示,今年大陆“五一档”有充满西部风格的悬疑片,也有公路元素的喜剧,“还有很多有趣的电影取景地等待我们去探索、发掘”。

 

“吃下闽南语版的‘安利’!”台湾青年涌向“长安”

 

就在“五一”假期前夕,大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全新制作闽南版本在台湾地区热映,受到大量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台湾青年热烈追捧。

 

台青热衷的“五一”新玩法:“跟着电影游大陆”

 

台青热衷的“五一”新玩法:“跟着电影游大陆”

 

不少台湾青年在观影后就决定去西安度过假期,把对“长安”的憧憬化为现实。台湾青年黄洁如就是其中一员,“我最爱西安的夜,恍若梦回大唐。灯火阑珊处,仿佛看见诗人对月吟唱。”她说,在这里每一步都是文化,每一眼皆是胜景。

 

 

在“看台海”收到的反馈中,大雁塔、华清宫、大唐不夜城都是这些台湾青年的热门打卡地。还有网友给“看台海”留言表示,“周围很多朋友最近都看了《长安三万里》,我还做了攻略,很想去西安看看!”

 

台青热衷的“五一”新玩法:“跟着电影游大陆”

 

正如日前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答台海之声和“看台海”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共享“五一档”电影盛宴,解锁N种观影体验,既走进影院享受光影魅力,又走出影院去打卡电影拍摄地或品尝电影中呈现的美食,让观影体验更丰富。

 

银幕上的光影故事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化作了跨越海峡的文化路标,指向认识、了解真实大陆的美好旅程。

 

(内容来源 看台海)

展开全文

“五一”假期前两日“小三通”发送旅客逾1.18万人次

2025-05-03

记者3日从福建海事局获悉,“五一”假期前两日,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发送旅客超1.1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7.78%。

 

目前,两岸共有福州马尾至马祖、福州黄岐至马祖、泉州至金门、厦门至金门四条“小三通”客运航线,“五一”假期迎来两岸往来探亲访友、旅游热潮。

 

今年“五一”假期福建沿海水路持续迎来客流高峰,旅客发送量大幅增长。据福建海事局统计,5月1日至2日,福建沿海水路共发送旅客超5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4.37%。

 

其中,厦门鼓浪屿、莆田湄洲岛等7条大客流航线发送旅客超42.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6.27%。

 

莆田湄洲岛旅游呈现火热景象,假期前两日进出岛旅客发送量超过17.9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8.4%,并达到历史最高。

 

据悉,随着天气晴好,3日至4日福建沿海水路客运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福建海事局布防岸线至远海应急救助力量,50艘海巡船艇、5艘专业救助船、4架专业救助直升机、99艘应急拖轮和34家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保持应急待命,确保一旦发生海上险情能够及时、有效处置。

 

中新社福州电 记者 闫旭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