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与时代脉动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当我看到新闻中对西藏自治区发展成果的报道时,不禁想起2023年,自己与10位台湾小伙伴一起首次踏上青藏高原的旅行。当时,我们怀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用一周时间穿越拉萨、林芝和山南,亲身行走于雪域高原。那次旅行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那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湖水澄澈、山川壮丽、天空辽阔,带给人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各民族的和谐交融与时代的有力脉动。

 

台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与时代脉动_fororder_刘育宇11

 

刘育宇在西藏参观“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常设展览(刘育宇供图)

 

记得那时,我们参观了西藏博物馆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常设展览。展览集中展示了西藏自治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纵向涵盖数万年的西藏地理发展史,横向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许多出土的陶器、饰品与中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印证了雪域高原与中原王朝源远流长的关系。诸如唐蕃联姻、元朝宣政院印、清代金瓶掣签等文物史实,均生动揭示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最令我震撼的是西藏和平解放特展。展柜中陈列的锈迹斑斑的镣铐、农奴破旧的衣衫,与民主改革后颁发的第一张土地证、第一批基础设施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关于农奴受压迫的恐怖历史,我在布达拉宫也有见到——在宫殿深处保存完好的农奴监狱遗址非常触目惊心:低矮的牢房、冰冷的刑具、残酷的刑罚方式、压抑的环境,无声诉说着旧制度的残酷。这些珍贵文物清晰展现了新旧西藏的天壤之别。2024年,西藏自治区的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多项关键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彻底改变了旧西藏的贫穷落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西藏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拉萨的八廓街宛若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廓街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与历史见证,伫立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导游介绍说,宫殿外墙每年仍按传统方式刷漆。宫殿内的壁画、雕塑与宗教圣物保存完好,每天都有信徒和游客前来礼拜和祈祷。布达拉宫是典型的西藏传统土石木结构建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的风化和地质变化可能会对其稳定性造成威胁。1961年3月,布达拉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近3亿元对布达拉宫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工程。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以日修、岁修为工作准则,持续开展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这些努力使布达拉宫能够始终以壮丽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仅有文物修复和保护远远不够,还需要做好年轻一代的教育,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在西藏农牧学院参观时,我参与到课外藏文社团体验中。当拿起非常特别的藏文笔,在藏族同学指导下书写自己姓名的藏文写法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藏文书法的精妙。在交流中,我了解到西藏中小学校均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和藏语文课程。这种“以语言通心灵”的设计,真正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融合。另外,在一所以藏文化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里,有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的学生,他们埋头于唐卡绘制、经文篆刻和彩墨拓印等传统工艺,每一笔、每一刀都是对文化的守护。学校的老师介绍说,国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等方式,系统性保护和发展藏族传统工艺,为年轻人扎根传统技艺、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台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与时代脉动_fororder_刘育宇22

 

刘育宇在西藏(刘育宇供图)

 

通过西藏之行,我深切体会到,西藏自治区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既传承千年文化又拥抱现代发展的西藏。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通过教育扶持、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举措,使得西藏自治区获得持续的繁荣发展。作为台湾青年,我感到非常振奋。西藏自治区的实践证明:坚持民族团结,保护好历史,尊重并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各民族携手发展,共同进步。(作者:刘育宇)

国际锐评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

2025-08-22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布达拉宫广场冉冉升起,现场观众高唱国歌;中央代表团向西藏自治区赠送习近平题词的贺匾;盛大的群众游行在欢快的音乐中依次行进……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同西藏各族民众欢聚。

 

国际锐评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西藏的发展成就。60年来,当地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又是如何实现的?这场庆祝大会为世界观察西藏创造的“人间奇迹”提供了窗口。

 

当地民众发自肺腑的欢欣,来自坚实的数据支撑: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人民币,是1965年的150多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68.17岁提高到目前的72.5岁;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发展……国际舆论纷纷指出,西藏的变迁不仅是一部中国的地区发展史,更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那些到过西藏的外国人士也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超预期,高压电网覆盖偏远山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令人震撼”“西藏的文化魅力、民俗风情都独具特色”“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旧西藏的农奴能够看到后代如今的生活,会是什么反应?”……

 

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回答这个问题,既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创造更多奇迹的启示。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在庆祝大会游行彩车上张贴的这句朴素话语,道出了西藏发生沧桑巨变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引领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民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2021年7月,习近平来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这一次,他又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60年来,西藏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激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生活越来越好,跟旧社会相比简直像做梦。”73岁的日喀则市拉孜县曲下镇土林村村民尼玛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第一次获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尊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民众实现了当家作主。截至2024年底,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在于办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60年来,当地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为发展振兴创造了条件。从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到青藏铁路建成运行,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交通网络。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文化旅游等现代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7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开工,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际锐评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惊叹“沧桑巨变”

 

未来,西藏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进一步指明方向——从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到推进雅下水电工程、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西藏发展的蓝图更加细致清晰。

 

今天,西藏与中国其他地区一道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回顾过去,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达到第二个千亿仅用了6年,今年则有望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将继续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篇章更加绚烂。

 

(国际锐评评论员)

展开全文

西藏:“好生态能换钱,逐渐成了共识”

2025-04-14

西藏:“好生态能换钱,逐渐成了共识”

 

格林村与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森林共同构成一幅生态画卷。黄家斌摄

 

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甘登乡,有一个叫“格林”的小山村。这里的春天,桃花竞相开放,森林茂密幽深,云海翻涌,雪山矗立,当地群众的生活更是比蜜甜。

 

从墨脱县城驱车前往格林村,蜿蜒的盘山公路穿梭于连绵高山和青翠密林间。一个多小时后,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格林村跃入眼帘。家家户户的楼房有着浓郁的门巴风情,与缭绕的白云、雪山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画卷。

 

曾经的格林村,深居大山密林之中,耕地稀少且交通闭塞。村民的生活主要依赖种植水稻和玉米,清贫而艰辛。“2018年人均收入不到7000元。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虽然村里建档立卡的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但少数脱贫群众的收入来源仍较单一,以后怎么致富仍需思考。”格林村村委会主任多杰平措介绍说。

 

2013年,扎墨公路正式通车,让墨脱县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2020年,一条全新的硬化公路修进格林村,双向两车道,平直又宽阔。格林村有了新出路!

 

有了新公路,格林村村民外出方便了,还时常有游客因为开错路而“误入”格林村。大家最开始并不知道该如何接待游客,只能看着游客来了又走。

 

“针对这一发展症结,我们明确了‘茶叶立村、旅游兴村’的发展主线。”多杰平措补充道。百余亩茶园依山而建,村里还争取到相关资金项目,在茶园里修建木栈道和观景台。

 

早晨,茶园隐匿在云海中,当地人有趣地称其为“缥缈茶园”。站在缥缈茶园的观景台上,视野开阔。河谷间云雾蒸腾,两岸的青山宛如画中的黛色。远处的南迦巴瓦峰,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资料显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墨脱县,拥有独一无二的峡谷景观,从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具有陆地生态系统几乎所有的自然植被完整带谱,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2022年4月,在格林村境内记录到一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大家为其取名“辛达布”,刷新了此前位于云南高黎贡山的72米秃杉“中国树王”的纪录。依托“辛达布”打造的树王公园,成为游客徒步打卡的新景点。

 

“好生态能换钱,逐渐成了共识。”不论是生态景观,还是人居环境,日益得到村民的重视。全村的牲畜都圈养起来,每周一全村大扫除成为惯例,村两委还把“人畜分居、门前三包”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格林村处处清清爽爽。每年村民还会捐出家中培育种植的稀有兰花,参与兰花归野活动。

 

2024年底,墨脱首届自然观察活动在格林村落下帷幕。为期5天的比赛中,12支参赛队伍、42名参赛选手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共观察到物种1066种,其中包括鸟类214种、植物746种、兽类15种、两栖爬行类8种、昆虫83种。

 

“本次活动不仅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宝贵数据,也为当地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墨脱县副县长欧珠江村说。

 

5天时间里,格林村通过提供民宿、餐饮、野外向导等服务,村集体增收超过6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并进一步提升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的能力。

 

近年来,格林村还提出“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多方投资的帮助下,村民改造建设家庭民宿。目前全村共有民宿11家54间房,餐饮店8家,2024年村里的餐饮、住宿收入达到90余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富裕路”,日子越过越红火。格林村,这个曾经贫穷而闭塞的小山村,已蜕变成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壮美生态景观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边境小村生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本报记者 鲜 敢)

展开全文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 《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开播

2025-08-18

六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倏忽一瞬,于西藏大地却是跨越千年、铸就传奇的壮丽征程。

 

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政论片《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8月17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等总台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

 

 

《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共六集,每集30分钟,分别为《千年跨越》《家国同心》《向新而行》《雪山飞歌》《和合共生》《向往之地》。该片集中展现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六十年辉煌画卷;聚焦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深刻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生动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在雪域高原的成功实践。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 《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开播_fororder_mmexportb18360bcac111e8642870ce24ddd50ff_1755527274554

 

8月17日至19日,锁定CCTV-1、CCTV-4,跟随《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见证西藏六十年沧桑巨变。

展开全文